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6.5 决策过程

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包括下列七个步骤:

1.识别问题

识别问题是决策的起点。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期望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

要发现问题,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过去的绩效,或者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其他组织的绩效。其次,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对组织与环境适应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创造性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最后,管理者还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说,决策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所要达到的一定结果。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而实现目标,即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是决策的终点。决策目标确定了,决策标准也就形成了。

确定目标必须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必须认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特点、范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症结的办法是以差距的形式把它反映出来,即通过分析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把预期的和现实之间所有的差距摆出来,进而抓住关键性的差距,并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此外,确定决策目标还必须全面研究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可能,否则目标将成为空想。

3.拟订可行方案

决策方案的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比较中发现的。只有提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行方案供对比选择,决策才能做到合理。

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要分成两个阶段:设想阶段和精心设计阶段。设想阶段的重点是保证备选方案的多样性,即从不同角度和多种途径,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方案,以便为决策者提供尽可能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余地。新方案的设想与构思,其关键在于大胆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精心设计阶段的目的,是要在方案的创造性基础上保持其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确定方案的细节,包括制定政策、组织作业、安排日程、配备人员、落实经费等等;二是预测方案的实施结果。

4.分析评价方案

拟定出各种备选方案后,就要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来评估各种方案可能的执行后果,判断其对决策目标的满足程度。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围绕决策目标。

5.选择方案

当所有可行方案的评价结果出来后,决策者就可以从中选出一个优化方案了。这一环节又称决断,它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阶段。

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①谁决断,谁负责。②选择方案要重新回到问题和目标上去,审视决策方案对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满足程度,比较择优。③选择方案要充分思考方案实施的后果。④选择方案要考虑付诸实施的时机。⑤决策者既要重视智囊、信息人员的工作成果,又不能被智囊所左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胆量、魄力,作出优化决断。

6.实施方案

选定方案之后就要贯彻实施了,只有通过付诸实施,才能检验决策是否合理与有效,才能最终实现决策目标,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贯彻执行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前所述,如果执行决策的人参与了决策的制定过程,那么他们执行决策的热情往往更高,更有可能干出成果来。

7.跟踪检查

跟踪检查,是指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后,要随时检查验证,按照决策的方案一步一步对比检查,对没有达到预定效果的项目要找出原因。这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认真负责地去落实,是执行的责任。二是因为原定方案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导致预期效果没有达到。这时就要对原定方案进行修订。如果原定方案确有严重问题,就应废弃它,并返回到第一阶段去重新审定目标,并按照决策程序,直到选出新的满意方案为止。

考考你

学到这里,我要提问啦,你可要开动脑筋想想哟!

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信息----设计----选择----审查。请你结合决策过程的七步骤内容想一想,这四个阶段分别包括哪些活动。

提示

提示:信息阶段包括识别问题;设计阶段包括确定决策目标、拟订可行方案;选择阶段包括分析评价并选择方案;审查阶段包括实施方案、跟踪检查。

最后修改: 2019年09月3日 Tuesday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