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讲 终身教育的实践基础
首先介绍成人教育及其与终身教育的关系,然后介绍终身教育的实践载体和实践对象。
1.成人教育及其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关于成人教育的界定,是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界形成的共识,尽管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具体表述,但其内涵是相一致的。所谓成人教育,是指对已经走上劳动岗位的成年劳动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成人教育是与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终身教育的产生正是基于成人教育的长期实践。各个国际组织或国家往往在把终身教育理念具体化时,或者说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时,更倾向于将终身教育的着力点集中在学校后教育阶段,面向学校后教育阶段的成人。
20世纪2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出现了关于成人教育重要意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比如,英国成人教育家巴西尔·阿尔弗雷德·耶克斯利(B.A.Yeaxlee),他提出,成人教育是帮助整个民族“成长”的。还比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E.L.Thorndike),创造了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改变了传统成人教育理论简单转借有关儿童、青少年或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状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并强调终身教育战略的实施必须优先考虑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火车头”。这些阐述,使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得以形象化和明确化,也进一步说明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实践基础,是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2.学习型城市和开放大学是推进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技术、知识等各种变革及其带来的挑战,很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开始反思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出现了学习型社会、非学校化社会、解放教育学等概念。这些概念对传统教育予以反思和批判,推动着成人教育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学习社会、学习化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除了指提供成人在个人生涯不同阶段之部分时间的成人教育之外,更是一种以学习、自我实现、人性发展为目标的社会。20世纪90年代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提出,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
学习型城市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这些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日益兴起的。学习型城市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学习的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自发地积极参与学习。相关研究认为,城市是组织终身学习的最佳载体,学习型城市就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缩影。纵观世界,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积极调动、有效利用城市各领域的资源,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
开放大学自创建之日起,就是以一种新型教育机构的姿态出现,通过融合各种技术手段,突破校园围墙,将教育送到社会各处的学习者身边。开放大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面向成人学习者,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又与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时时、处处、人人”的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许多国家就把开放大学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并赋予践行终身教育的使命。
除此之外,社区在推进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社区教育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可以说,学习型城市、开放大学和社区都是推进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
3.家长教育和老年教育在推进终身教育发展中倍受关注
在终身教育的实践领域中,面向少年、青少年、青年的学校教育(比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已经被广泛关注和讨论。无论是在经费投入方面,还是在法律法规颁布、政策制定、督导执行等方面,相对还是比较完备的。
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不是仅仅在学校就能完成的,而是贯穿于生命始终。学校教育之前和之后有 两个相对比较薄弱的人生阶段,也就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开端——孩提时代和生命的后端——老龄时期。这两个生命阶段,针对陪伴孩子成长,第一任教师——家长群体,和步入老龄时期的老年群体都是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重要实践对象,也是当前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研究焦点。
本讲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M],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