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美的载体,书法家在书法造型中融入了中国人对空间之美的独特的智慧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拼音文字虽然也有艺术写法,但一般是在实现其实用价值时的一种点缀,或者用来做装饰物。
汉字还可以构成文字与文学结合的综合艺术,如字谜、对联、诗体等等。
(一)汉字与字谜
字谜,就是利用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的分拆离合等手段,运用描写、比喻、联想、想象等文学创作方法,构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了鲍照几首字谜诗:其一,谜面是:“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其二,谜面是:“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
这种谜就是利用字形与该字所指的客观事物的状况编制的,要求猜谜的人要运用丰富的联想来破解它。
二形一体
——二横、二竖
四支八头
——四根支柱,故有八个头
四八一八
——一八者,井字八角也; “四八一八”共“五八”,五八则四十也,又四十八个头
飞泉仰流
——垂绠取水而上之,故回仰流
此谜前三句为离合体,后一句用会意起万取一收之功。还得进行数学计算,可谓构思精巧。
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
“土”字可拆解为“一”和“二”,而“一”字是直立的。鲍照写的这个谜面就是根据这个情形而作。“无偶”则是奇,奇为阳;“双宿”则是双,双为阴。乾是阳之父,坤是阴之母。在《周易》辞中,“九”代表阳,“六”代表阴。混合了这些“添加剂”后,“一”同“二”两字就成了迷。
这种谜就是利用字形与该字所指的客观事物的状况编制的,要求猜谜的人要运用丰富的联想来破解它。
二人大战在曹营,
十万雄兵困关公。
四弟赵云来送信,
一心要保刘皇兄。
谜面本身就是一首藏头歌,谜底则是一个字,猜谜者需对这首诗加以离析,然后再把其中隐藏的有关笔画组合起来,才能破解。
散曲《断肠谜》(十个字)
下楼来,金簪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下午去卜家。半天无人答话。忍不住玉手卜卜几下。欲罷不能罷。这事儿气得吾口哑。想交情,也不差。分别时撒下刀一把。无力抛手撒。痛思量,心和口都是假。
古代许多字谜很高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王安石制谜语:
目字加两点,莫当貝字猜;
貝字欠两点,莫当目字猜。(两个字)
徐渭制谜语: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选自《孟子》一个字 )
二画大,二画小, 合起来不得了 ( 一个字)
(二)汉字与对联
汉文化中有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而一些对联就是利用字形的各种特点构成的。例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角;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对联是古人非常高明的创造。
1932年暑期 (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中有“对对子”一项,其中有“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人比黄花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句。这一下真苦了二千考生,因之骂声四起。在几个大报的“读者论坛”上便出现了许多指摘清华复古的文字。引而伸之,乃更出现许多文章指摘清华为资产阶级学校。自然也就有人动笔来反驳了。就我每日注意的《世界日报》言之,自8月1日清华考毕,无日无是项争论文字,直至17日我离开北平,尚未平歇。这一“论战”也可算热闹了……(《见1932年8月31日天津《大公报》,李琦撰文 )
陈寅恪先生1932年9月5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44期刊出的《与刘文典教授論国文试题书》中,详细说明了出题的用意:
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应试者无甚侥幸甚冤屈之事。在今日藏缅语系比较研究之学未发展,真正中国语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无过于对对子之一法。此方法去吾辈理想中之完善方法固甚辽远,但尚是诚意不欺、实事求是之一种方法,兹略分四条,说明如下:
(甲)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此理易解,不待多言。
(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此节至关重要。声调高下与语言变迁文法应用之关系,学者早有定论。中国之韵文无论矣,即美术性之散文,亦必有适当之声调。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又中国古文句读,多依声调而决定,若读者不通平仄声调,则不知其文字起迄,故读古书往往误解。
(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若出一对子,中有专名或成语,而对者能以专名或成语对之,则此人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知。
(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三阶段。凡能对上等之对子者,其人之思路必贯通而有条理,故可藉以选拔高才之士。(转引自周祖谟《陈寅恪先生论对对子》)
“当时全场二千多人,仅一人对出,即周祖谟先生。”“又据说,陈寅恪先生见此对句,亦为之叹服,还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周先生因家道清寒,清华费用多,虽考上该校第一志愿西语系,却未报到。他另外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亦高中,乃入北大,为系中高材生,执教诸师皆以青云到期之。当时北大中文系自二年级起分三组:语言文字组、文学组、古籍校订组,即今北大中文系汉语、文学、古典文献三专业之早期模式也。周先生原意入文学组,沈兼士先生时任教北大,面命曰:“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字组,每三年必有健者出,前有魏建功,后有丁声树,继之者其在君乎!”周先生因而感奋,决意入语言文字组,且英年即有所树立,今日更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界泰斗焉。”(见白化文《“孙行者”对以“胡适之”的始末及通信二则》)
(三)汉字与诗体
中国的诗歌,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创造了许多诗歌艺术形式。例如格律诗、回文诗、宝塔式,阶梯诗等等。
(1)格律诗
《旅夜书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仗,又称“骈偶”、“对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为“偶”,都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称对仗。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新晴天野望》
——王维
首联 新晴原野阔,
极母无尘垢。
颔联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颈联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尾联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诗人还常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和同音字的特点,巧妙地进行对仗。这类对仗看上去诗句中并行两字的意义范畴并不一致,但某字另外的意义却和并行字的意义范畴一致,因而构成工整的对仗,这就是“借对”。
(2)借义
《无题》
——李商隐
會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借“土石”之“石”的意义与“金”对仗。又如
《九日》
——杜甫
竹叶于今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诗中的“竹叶”本是酒名,借“竹子叶”的意义与“菊花”对仗,十分工整。
(3)借音
《独坐》
——杜甫
沧溟恨衰谢,
朱绂负平生。
借“沧”为“苍”与“朱”相对.
《裴司士见寻》
——孟浩然
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
(4)宝塔诗。
按照句子的次序,每句字数逐次增多,每句分行横写,可以呈现出宝塔的样式,故名。如:
《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
——刘禹锡
莺
能语
多情
春将半
天欲明
始逢南陌
复集东城
林踈时见影
花宻但闻声
营中縁催短笛
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
百啭如簧烟景晴
(5)台阶诗
每两句字数相等,然后逐次增多,排列起来,形如台阶,故名。如:
《新安送陆澧归江阴》
——刘长卿
新安路
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
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
自怜长在新安住
(6)回文诗
回文诗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例如:
《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
——梁简文帝
正读:
枝云间石峰,
脉水浸山岸。
池清戏鹄聚,
树秋飞叶散。
倒读:
散叶飞秋树,
聚鹄戏清池。
岸山浸水脉,
峰石间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