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民收入分析的思路
均衡国民收入的分析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要点和前提假定是:由于私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出现不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是经济的常态,经济生活不能自动实现均衡,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因此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主要看总需求,即从总需求的角度来考察国民收入:Y=C+I+G+X。另外一个是凯恩斯经济学关注的是短期分析,即假定价格水平不变。这两点我们在学习整个宏观经济学时必须注意。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般把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即C=f(Y)也可写成C=bY。
图8-1 消费函数
从长期看,应该如此,但从短期看,没有收入也应有消费,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得有消费。短期的消费函数如下式:
公式
C=C0+bY
式中,C0称为初始消费,亦称为自发性消费,bY为引致性消费,即受Y制约的消费。表明,从短期看,如果Y=0,则C=C0
短期消费函数如下图:
图8-2 短期消费函数
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即收入(Y)为零时,仍然有消费C0,消费和收入的变化规律与长期消费函数相同,即如果Y从Y1增加到Y2,则C从C1增加到C2。
一般把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储蓄函数,即:
公式
S=f(Y) 也可写成S=sY
和消费函数一样,储蓄函数也可分为长期储蓄函数和短期储蓄函数。短期储蓄函数式为:
公式
S=S0+sY
式中,S0为初始储蓄,亦称为自主储蓄,sY 为引致储蓄,即由Y变化引起的储蓄。
可用坐标图表示:
图8-3 储蓄曲线
(1)简单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认为:消费和储蓄都决定于收入,而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2)不考虑税收时,消费函数:C= C0+bY,储蓄函数:S= S0+sY,Y=C+S; 考虑税收时(税率为t),消费函数:C= C0+b(1-t)Y,储蓄函数:S= S0+s(1-t)Y, (1-t)Y=C+S。
(3)凯恩斯经济学关注短期,因此我们在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分析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都是指短期。
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从消费函数可知,影响消费的关键是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此外,利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消费者预期、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政策和环境等均会对消费产生影响,但实际上后边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收入和消费倾向从而间接影响消费。
4、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简称APC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即APC=b=C/Y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用MPC表示,即:
APC和MPC的变化有如下基本规律:
(1)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这是凯恩斯的重要观点,APC和MPC递减是凯恩斯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2)MPC是消费曲线C= C0+bY的斜率,如图8-2中MPC就是直角三角形ABC中,两个直角边之比,消费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应相等。
(3)APC>MPC,从表8-1中的APC和MPC数字对比可以看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会有基本消费C0。MPC应该小于1,但大于零。
(4)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在图8-2中画一条45°线与消费曲线交点为E,可有三种情况:
①消费大于收入,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即C>Y,APC>1,如图8-2中的E点左边;
②消费小语收入,平均消费倾向大于0,即C<Y,1>APC>0,如图8-2中E点右边;
③消费等于收入,平均消费倾向等于1,即C=Y,APC=1,如图8-2中的E点。
总之,在E点上,C=Y,APC=1;在E点之左,C>Y,APC>1;在E点之右,C<Y,1>APC>0。
平均消费倾向APC和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等于1,即APC+APS=1
图8-2 短期消费函数
5、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即
公式
APS=S=S/Y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储蓄(△S)占增加的收入(△Y)的比例,可用下式表示:
公式
MPS=△S/△Y
APS和MPS的变化有如下规律:
(1)平均储蓄倾向APS和边际储蓄倾向MPS是递增的,这是由APC和MPC递减规律决定的。
(2)MPS是储蓄曲线S=S0+ sY的斜率,也可以从图8-3中看出,MPS=△S/△Y,即为小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之比。
(3)MPS>APS,从表中10-1第6列和第7列对比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是,一般来说,MPS应该小于1,但大于零。
(4)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
C=Y,S=0,则APS=0,图8-3中的E点;
C<Y,S>0,则APS>0,图8-3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大于OE时;
C>Y,S<0,则APS<0,图8-3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小于OE时。
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等于1,即MPC+MP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