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9.3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1、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是人们为了日常交易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由国民收入决定,并且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货币的预防需求是人们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对持有货币的愿望,货币的预防需求也由国民收入决定,并且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西方经济学把这两类对货币的需求统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表示为L1 = L1(Y)= kY。货币投机需求是为了等待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投资时机,必须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市场利息率,则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和利息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2 = L2(r)。这样,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和货币市场的利息率,其中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以L表示需求货币需求,则:L = L1(Y)+ L2(r)。

凯恩斯的后继者进行了补修:第一是L1不仅仅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第二,L2也不仅仅是利率的函数,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也会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

(2)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

①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

②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③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④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

(3)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主张上是以主张国家干预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

特点:

①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

②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

③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2、凯恩斯陷阱

图9-4 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

图中横轴代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L2,纵轴代表利率R,曲线AB为投机动机和货币需求曲线L2,即L2随着R的下降而增加,随R的提高而减少。但图中所示,当利率为R1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无限大,这种情况被称“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陷阱”。“凯恩斯陷阱”的含义是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

3、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货币流通总量是流量指标,它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厂商和居民所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额,用M1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公式

M1=M0+Dd

式中,M0为现金,主要行使支付手段的职能;Dd为活期存款,主要行使储蓄职能,但随时可变为现金;M1成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

再扩大一些范围,可以定义M2

公式

M2=M1+Dt

式中,DT为商业银行体系内容的存款。

可见,M2是社会上流通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各种存款的总和。一般称M2为广义货币。弗里德曼主张货币的外延程度应该包括M0、Dd、和Dt。托宾等人认为货币的外延程度还应该扩大,还应该包括非商业银行系统及非银行金融媒介实体的存款,如果用Dn表示,则更广义的货币M3应为:

公式

M3=M2+Dn

式中,Dn是指非商业银行系统及非银行金融媒介实体的存款。

还有人主张还要扩大货币的外延程度,即货币应该包括可发挥货币功能的流动性资产,如短期政府债券等,如果用L表示,则最广义的货币M4如下式:

公式

M4=M3+L

但是,一般国际上称货币是指M1,即指现金和活期存款。在货币供给中,中央银行起着重要作用,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调节经济。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来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用下式表示:

公式

Mh=M0+RE

式中,Mh为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M0为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即流通中的现金;
RE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4、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第一,厂商及个人的现金和存款比例。厂商及个人的现金和存款比例直接影响货币乘数,因为银行存款能产生派生存款,从而有创造存款的能力,而现金没有这种功能。如果现金占存款的比例越大,则货币乘数小,则货币创造出的存款少;如果现金占存款的比例小,则货币乘数大,则货币创造出的存款多。现金占存款的比例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支付习惯;消费率即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人们拥有的总财产量;活期存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银行破产风险情况。这些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必然引起每个时期现金占存款比例的变化。

第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商业银行和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和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需要准备金,用以满足客户对现金的需要和满足银行之间支付的需要。如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越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比例越高,则存款之创造能力越弱,货币乘数越小,所需货币供给量减少;如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越少、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比例越低,则存款之创造能力越强,货币乘数越大,所需货币供给量增加。其大小主要取决于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愿望。

第三,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商业银行在吸收的存款中按规定要上缴一部分给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多或法定存款准备率高,则存款之创造能力小,货币乘数就小,货币供给量就小;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少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则存款之创造能力大,货币乘数就大,货币供应量就多。

5、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年之内一定量的货币存量周转次数。也可以说是一年之内一定量的货币存量为每年交易流量提供资金次数。公式:

公式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由收入和利率决定。

现代货币主义主张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与价格水平变动率和利率变动有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现代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对于价格水平、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V关系的分歧,不在于这两个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有无影响,而在于影响作用的大小。

弗里德曼认为,价格水平、利率对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作用甚微,其主要决定因素是持久收入。由此,现代货币主义得出和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理论相同的结论,即货币流通速度较为稳定,近于一个常数。而现代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作用甚微,最重要的应该是货币政策。可见,弗里德曼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反对者。

6、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这里所说的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可用M表示。如果用M代表货币供给,K代表货币乘数,则货币乘数的公式如下:

公式

货币乘数主要取决于Rd,即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乘数变小;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

最后修改: 2020年08月14日 Friday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