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菲利普斯曲线
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来的,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并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名价格调整曲线。
图11-1 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
(1)曲线斜率为负,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2)曲线形状不是一条直线,不断降代失业率要以不断提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
(3)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也就是说,工资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稳定状态(ΔW/W=0或π=0),也要有一定的失业率。
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只有短期内由于劳动者预期滞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才有反方向的交替关系,即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劳动者预见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短期菲利普曲线不断上升。从长期分析,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是一致的或相等的,不管通货膨胀率有多高,劳动力市场就业量是固定的,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这就意味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在自然失业率点上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4、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和恶化
菲利普斯曲线在一定条件下(短期)可以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即作为制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合理政策参考值,与其他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相比,可使政府目标达到的最优。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又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即在移动后的菲利间斯曲线上降低相同的失业率需要更大的提高为通货膨胀率代价。从上述分析看,每一次政府对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的调整,都会为下一次调整制造更大的调整障碍,形成通货膨胀率积累不断增高的现象。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只能在短期内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使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而从长期看,这种调整只能使通货膨胀加速,而不能使 失业率长久地保持在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
5、滞胀与反滞胀对策
从动态上考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即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方向变动。这种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可称为滞胀。有人认为滞胀是政府需求拉动的结果,只要政府不采取需求扩张的政策,滞胀就不会出现;有人认为滞胀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论出自政府需求拉动,还是因供给冲击、成本推动、结构演变,只要造成使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增高和供给劣化的现象,滞胀就不可避免。滞胀成为菲利普斯曲线恶化的最严重的标志。
反滞胀的对策:
首先,从滞胀的成因看,预期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避免通货膨胀被预期到,是抑制出现滞胀或供给曲线上移的核心。如出其不意或缓慢使用需求扩张政策。
其次,供给学派提出对供给进行调控的主张,即设法将社会经济总效率提高,而不采取扩张需求政策来增加就业。如削减社会福利以降低自然失业率、降低税率以刺激投资和劳动。
其实,西方经济学围绕如何使供给曲线下移的研究远远不够,例如,对影响总体效率的产业结构、经济规划、要素流动方向控制、科技进步、地区布局国际分工等都没有纳入到总量分析之中,这些都是有潜力的治理滞胀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