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13.4 对外经济调节政策

1、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的目标是减少进口、增加出口,以减少贸易逆差或增加贸易顺差。保护贸易的主要措施有:限制进口的措施,包括征收进口关税、实行进口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鼓励出口的措施,包括实行出口补贴和降低出口商品税率等。

2、固定汇率条件下国际收支的短期调节措施

(1)补偿性的短期资本和黄金的流动,即国际收支逆差国从顺差国输入短期资本,输出黄金,这既为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提供了工具,也使购买力从逆差国转到顺差国,为逆差国扩大出口准备了条件。

(2)调节利率。提高国际收支逆差国的国内利率,可以引起资本从顺差国流向逆差国。

(3)汇率投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国的汇价会升到黄金输出点,或法定汇率的上限,在预期汇价会下浮时,投机者会抢购该国货币,相应带来外汇收入,有助于逆差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同时,逆差国动用本国外汇储备,争取出口信贷,获得国际间的援助和单方面的转移支付,也有助于改善短期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

当然,还可以通过加强贸易壁垒来实现。

3、国内外经济目标协调政策

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均衡的协调政策,分两种情况:

(1)国际收支逆差时,即国际收支差额BP<0,应采取的措施为:紧缩国内总支出, 特别要减少进口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 实行本国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以刺激出口, 减少进口, 最终实现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目标; 采取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 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 以实现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目标。

(2)国际收支顺差时,即国际收支差额BP>0,应采取的措施为:扩大国内总支出,增加进口,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实行本国货币升值的汇率政策,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实现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目标;实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加速短期资本的输出,以实现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的目标。

4、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提出的。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斯密以国内分工为例,进而将其推广到国际分工,说明对外贸易可以输出本国多余产品,输入本国需要的产品,扩大国内市场,促进分工的完善,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所以对外贸易对双方都有利,而决非仅有利于出超国一方。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及由此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2)相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利益理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这一理论被当时大部分经济学家接受,并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推崇,至今仍被作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相对优势理论揭示了至今支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是丰裕还是贫瘠,国家是富强还是贫弱,总能找到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只要正确利用这种优势,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就可以不断增加财富。

5、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学生俄林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假定生产同样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然。

6、列昂惕夫之“谜”与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是赞成赫——俄理论的,他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外贸结构进行检验,试图证实这一理论,从而扩大投入产出法的用途。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50年代外贸进行分析,考察了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与其进口产品资本—劳动比。发现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产品资本—劳动比,这于根据H—O模型得出的结论美国出口应为资本密集型、进口应为劳动密集型相反。这一结论引起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列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因而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要比外国工人高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并非是一个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力资本论”

认为,无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或人力所具有的劳动技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工人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通常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取得和提高的。因此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就像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本一样会不断取得效益,这种效益也是一种资本,叫做“人力资本”。用这种方法再对美国进出口的人均进口量进行计算,列昂惕夫之谜就消失了。

列昂惕夫之谜通过揭示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对一系列原有的尚未引起重视的经济现象进行探索。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人力资本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产生列昂惕夫之谜的原因,同时也发展了赫——俄资源禀赋理论。

7、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与以初级产品交换制成品的贸易不同的是,各工业化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部门生产的商品。这种同时进口和出口属同一部门或类别制成品的情况被称为“部门内或产业内贸易”。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为解释这一现象,于1961年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国内消费偏大的新的理论分支,那么这种商品应出口到何出去?林德指出,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越接近,其国内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就越类似,即两个国家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越高,因此,该商品也就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根据这一理论,林德认为,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比较接近,消费者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这就为各国之间的制成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造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从生产方面看,则是由于参加国际贸易的厂商一般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于垄断竞争条件下,从而商品差别在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与部门间贸易相同,部门内贸易也会使贸易国从贸易中获益。部门间贸易的得益主要来自于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的差异,使本国具有的相对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而部门内贸易的得益于消费者可以从产品的多样化中得到更大的满足;同时使开放前未能达到足够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厂商的生产得以扩大,从而获得规模效益。从社会总体来讲,使得生产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也会提高社会的福利程度。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限于分析工业品。

它有四项假定:

(1)信息在国内国际间的传播需要花一定费用;

(2)各国消费结构是收入水平的函数;

(3)生产函数是随时间变化的;

(4)允许贸易壁垒和运费存在。

弗农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从新产品出现到被替代和完全取代是一个生命周期。他以美国为例,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时期、成熟时期和标准产品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美国在创新时期出口的是大量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进口的大多是在自动装配线上生产的标准品产品,呈现为资本密集型。这正是列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检验的结果。

9、国际贸易理论之一: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最后修改: 2020年04月26日 Sunday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