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把经济波动,即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称为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经济波动,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种经济周期类型:
(1)基钦周期。由美国经济学家J.基钦于1923年提出的。认为经济波动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小周期平均长度为40个月,一个大周期通常由两三个小周期构成,这种约40个月左右的周期被称为基钦周期或短周期。
(2)朱格拉周期。由法国经济学家C.朱格拉于1860年提出的。它由繁荣、危机和清偿三个阶段组成。平均长度约为9-10年,也被称作中周期。
(3)康德拉捷夫周期。这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5年提出的。认为经济中存在一种较长周期的经济波动,其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康德拉捷夫认为从18世纪末开始,约有三个经济周期存在,这种约5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也被称作长周期。
(4)库兹涅茨周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平均长度为20年的经济周期。它的周期变化与房屋建筑、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以及消费对收入的比率等有密切关系。这种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相当的重视。
2、经济周期的成因
(1)消费不足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而这种消费不足的原因又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造成了富人储蓄过度,穷人收入太低。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实行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
(2)心理因素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经济高涨时,投资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总是超过经济中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过多的投资,经济持续扩张,而一旦这种盲目乐观所带来的投资受到资源、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而下降时,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变得过度悲观,于是他们大幅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的衰退。
(3)纯货币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而货币数量的变化又是银行体系交替扩张和紧缩信用造成的。银行体系放宽信贷、降低利率,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银行体系被迫紧缩信用,就会造成金融混乱、生产下降,从而造成经济危机。
(4)投资过度理论:认为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品生产过度 。
(5)太阳黑子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出现引起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从而影响到工业、商业、消费和投资等方面,使整个经济出现萧条。因此,太阳黑子的周期出现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
(6)政策循环理论: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政府可以对总需求水平进行调节,但各种经济政策的时滞和对经济预测的误差,使得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定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7)创新理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学家们分别从经济、自然、心理、政治等不同角度说明了产生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但经济波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说它是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在对经济周期原因进行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3、加速原理及局限性
(1)加速原理
它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影响的理论。从经济发展的现实看,投资变动和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乘数理论反映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则说明国民收入变动是如何影响投资变动的,这两个理论共同说明了投资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要增加消费品的数量,资本品的数量必须相应增加,因此,国民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一般用加速数来表示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的程度。
(2)加速数
加速数个与资本产出比率J相近的经济变量,J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它说明的是资本量与它所生产的产出量之间的静态比例关系。
加速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资本量,如以ω表示加速数,则有:ω=△K/△Y=I/△Y。说明的是资本量与它所生产的产出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加速数表明的是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资本量,即所需投资额的大小。
(3)基本观点
第一,投资不是产量或收入量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或收入量变动率的函数;
第二,“加速”的含义是双向的,即产量或收入量较小幅度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总投资较大幅度的增加或减少;
第三,要想使投资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或收入量就必须保持一定比率的增长。
(4)局限性
第一,加速原理只是简单、笼统地分析了国民收入与投资的关系,而没有作更详细的区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国民收入与投资的关系更为复杂。
第二,加速原理分析中假设技术不变,因而加速数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的分析只考虑了资本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新投资提高资本产出比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
第三,加速原理所指出的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的加速作用,并不能在所有条件下都充分发挥出来,它只能在经济中不存在闲置资源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