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经济学家

简·丁伯根(1903-1994)

1903年4月12日出生于荷兰海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2年考入荷兰莱顿大学,攻读物理学。192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但丁伯根此时的志趣已经转到经济学方面。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投身仕途,在荷兰中央政府工作,1945年担任荷兰中央计划局局长。1955年,辞去中央计划局局长职务,在荷兰经济学院任发展计划学科教授,就发展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同时还担任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顾问。1966-1974年,还担任了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主席。

丁伯根一生致力于使数理经济学同统计分析结合在一起,为创建经济计量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是公认的经济计量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经济计量模式建造者之父”。由于其在经济计量学方面的重大贡献,1969年,他和弗里希一起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丁伯根的主要着作有:《经济周期理论的统计检验》(1939)、《经济政策论》(1952)、《经济政策的集中和分散》(1954)、《经济政策:原理和设计》(1956)、《经济计量学》(1959)、《国际经济一体化》(1965)、《发展计划》(1968)、《收入分配》(1975)等。

华西里·里昂惕夫(1906-)

华西里·里昂惕夫1906年出生于彼得堡。1925年在彼得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28年取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0年移居美国,正式从事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获得过很多荣誉,如1953年,比萨大学授予他查理-包姆勋章;1967年,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1968年,法国全国退伍军人协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他还曾是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名誉会员。

里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里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这种方法在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作用,而备受西方经济学界的推崇,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的主要着作有:《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1941)、《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合着,1953)、《投入-产出经济学论文集》(1966)、《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与推理)》(1976)、《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事实和政策)》(1977)、《世界经济和未来》(合着,1977)等。

保罗·A·萨缪尔森(1915-)

当代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15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35年毕业并考上哈佛大学研究生。193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起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同年,美国经济学会吸收其为会员,并授予其克拉克奖章。1941-1943年,任美国全国支援计划局顾问,1945年任战时生产局顾问,1951年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5-1968年任美国国际经济学会会长。曾被多所知名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第一个获此奖的美国人。1971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爱因斯坦奖。

萨缪尔森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被称为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对提高经济科学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的贡献,超过任何其他当代经济学家。他事实上重写了经济分析技术方面的基本统一性”。(――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萨缪尔森的主要着作有:《经济分析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和索洛合着,1958);《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4卷)(1966、1972、1977)等。

詹姆士·托宾(1918-2002)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8年3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3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40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42年入伍,在战时生产局等政府机关任职。1946年重返哈佛大学,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7获锡拉丘兹大学法学博士。1950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55年任教授(同年获美国经济协会的克拉克奖),1968-1978年任经济系主任。1958年当选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70-1971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1-1962年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

托宾的贡献涉及广泛的经济领域,在经济计量方法,风险理论,家庭和企业行为理论、一般宏观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应用分析,投资决策,生产、就业和物价关系理论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他最杰出贡献是金融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及其与消费和投资决策、生产、就业和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1981年,由于其在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的主要着作有:《国民经济政策》(1963)、《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1971)、《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74)、《经济学论文集:消费与计量经济学》(1975)、《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与政策》(1982)等。

西蒙·库兹涅茨(1901-1985)

西蒙·库兹涅茨,俄籍美国人,1901年4月出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市。曾在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2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1923年获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1924年获硕士学位,从师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1925年发表了长篇博士论文,从此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先后执教过宾夕法尼亚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等。曾任美国统计学会会长(1949)、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54)。曾在政府部门任职,还曾被派往中国、印度,在有关部门任顾问。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了其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

库兹涅茨长期致力于各国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是经验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建立了现代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结构,为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库兹涅茨周期”理论;在经济增长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经济学界有广泛影响。由于库兹涅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成果,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库兹涅茨的主要着作有:《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1926)、《生产和价格的长期波动》(1930)、《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1933)、《商品流量与资本的形成》(1938)、《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1869年以来的国民总收入》(1946)、《经济的变化》(1954)、《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1959)、《美国经济中的资本》(1961)、《各国的经济增长》(1971)、《人口、资本和增长》(1973)、《增长、人口和收入分配》(1979)等。

弗兰克·莫迪利安尼(1918-)

1918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1939年毕业于罗马大学并获法学博士学位。1940年移居美国。1942-194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巴德学院统计学讲师,1944年获纽约社会研究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1950-1962年先后在伊利诺斯大学、卡内基理工学院、西北大学任教,后任麻省理工大学教授。1962年任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6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起任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委会顾问,1971年起任布鲁金斯经济活动专门研究小组高级顾问,1976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9年获贝加莫大学博士学位,1981年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等职。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迪利安尼在经济学上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家庭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另一重要贡献是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理论的经典。

莫迪利安尼的主要着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计划生产、存货和劳动力》(合着,1960)、1980年出版的三卷集论文集(《宏观经济学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定》、《财政理论和其他论文集》)。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创始者。1912年7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1928年进入鹿特吉斯大学,主修数学,193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3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一年后回芝加哥大学任舒尔茨的助手。1935年到全国资源委员会参与消费者预算的研究工作。1937年进入国民经济研究局协助库兹涅茨研究专门职业收入,合写了《独立职业活动的收入》(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也是他的博士论文)。1940-1941在威斯康星大学任客座教授。1943-1945,作为数理统计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统计研究小组的工作。1945年应邀到明尼苏达大学任客座教授。1946年应邀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直至1977年退休。退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曾于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0-1972年任国际自由主义者联盟的蒙特·帕林学会会长,是美国经济学会、计量经济学会、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等着名学术团体的成员,获得过许多着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弗里德曼的声誉主要来自三方面的成就:一是对货币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货币数量论的研究;二是在消费函数上的永久收入理论;三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为了表彰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货币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6年10月14日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主要着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集》(1953)、《消费函数理论》(1957)、《货币数量论》(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与人合着,1963)、《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1970)等等。

罗伯特·索洛(1924-)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924年8月出生地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194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4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55年起任教授。196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80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在肯尼迪总统任内,任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在约翰逊总统任内,任收入委员会主席。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索洛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上。1987年,由于其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因素方面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洛的主要着作有:《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1957)、《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969)、《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合着,1958)、《美国失业的性质与原因》(1964)、《增长理论评注》(1969)等。

贝蒂尔·俄林(1899-1979)

贝蒂尔·俄林,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1899年4月出生于瑞典。先后在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1925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经济教授。1930年应聘到斯德哥尔摩商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俄林不仅是经济学家,而且是瑞典着名的政治活动家。1938年当选为议员。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长。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

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1977年与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的主要着作有:《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925)、《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1931)、《国际经济重建》(1936)、《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稳定就业问题》(1949)、《对外贸易政策》(1955)等等。

默顿·米勒(1923-2000)

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早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卡内基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61年来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65-1881,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布朗讲座银行金融学教授。1981年后,任马歇尔讲座功勋教授。米勒是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员,1976年还担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米勒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他的公司财务理论,解释了什么因素决定公司在应计债务和分配资产方面的选择。1990年他与其他两名经济学家一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奖。

米勒的主要学术着作有:《经济学术语文选》(1963)、《审计、管理策略与会计教育》(合着,1964)、《金融理论》(合着,1972)、《宏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入门》(合着,1974)、《应用价格理论文选》(1980)。

詹姆斯·米德(1907-1995)

1907年6月出生于英格兰。1926年考入牛津大学的莫尔文和奥尔里学院,攻读古典文学。毕业后于1930年到剑桥大学攻读哲学和经济学,获硕士学位。此后又取得巴塞尔和哈尔荣誉博士学位。1931-1937年,在牛津大学的哈特福德郡学院任教。20世纪40年代初离开学校走向实际经济部门,曾担任英国内阁经济小组委员会的主任。1947年回到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7-1957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授。1957-1969,任教于剑桥大学。1970年退休,任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

米德被视为西方国际经济宏观理论和国际政策领域的开拓者。1977年,与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他们“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米德的主要着作有:《国民收入与支出》(合着,1944)、《国际经济政策理论:支付平衡》(1951)、《贸易与福利》(1955)、《国际贸易几何学》(1952)、《关税同盟理论》(1955)、《通货膨胀的控制》(1958)、《经济增长的新古典理论》(1961)、《静止经济》(1965)、《增长经济》(1968)、《管制经济》(1971)、《公正经济》(1975)等。

罗伯特·卢卡斯(1937-)

理性预期学派的重要代表。1937年出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1959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70-1974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1974-1975年任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会客座经济学研究教授。1975年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副主任、经济学教授。

卢卡斯从70年代初起,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开创并领导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1995年因其“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并因此转换了宏观经济分析和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卢卡斯的主要着作有:《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合着,1981)、《经济周期理论》(1981)、《经济周期模式》(1987)、《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1989)。重要论文有:《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对经济周期的理解》(1977)、《实际工资、就业和通货膨胀》(1977)、《失业政策》(1978)。

赫伯特·A·西蒙(1916-)

赫伯特·A·西蒙,现代管理经济学大师,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1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1933-1936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39-1942年担任加利福里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主任,从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1949年应邀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先是任行政学与心理学教授,后来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是该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的创办人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科学两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指导并帮助该研究生院成为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西蒙还曾担任多个政府部门和协会的顾问,一生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

作为经济学家,西蒙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1978年,由于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的主要着作有:《管理行为》(1947)、《人的模型》(1956)、《组织》(1958)、《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发明的模型》(1977)、《经济理论中的有限理性模型及其他论题》(1982)。

詹姆士·莫里斯(1936-)

莫里斯1936年出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1957年获得爱丁堡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3-1968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助理讲师、讲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1969正式聘为牛津大学教授。1995年任教于剑桥大学。曾担任皇家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计量学会会长,是英国科学院院土、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莫里斯以激励经济理论的研究见长,由于其“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做出的奠基性贡献”,1996年与美国经济学家维克里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里斯的主要学术着作有:《发展中国家项目评估与规划》(合着,1974)、《詹姆士·莫里斯论文精选》(1977)。

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

着名发展经济学家。1915年1月出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1937年在伦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1948年。1948年前往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1951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6年退休。由于刘易斯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1979年和舒尔茨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的主要着作有:《经济计划原理》(1949)、《经济增长理论》(1955)、《经济成长面面观》(1969)、《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1978)等。

罗伯特·默顿(1944-)

罗伯特·默顿194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工程数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0-1988年任教麻省理工学院,1988年后执教于哈佛大学。从1982-1988年,一直担任美国金融协会委员,并于1986年聘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 由于其在期权定价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997年和斯科尔斯一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默顿的主要着作有:《连续期金融学》(1990)、《金融工程:金融创新的应用研究》(1995)、《全球金融系统:功能展望》(1995)、《金融学》(1998)。

罗伯特·蒙代尔(1932-)

1932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先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完成大学教育,继而在伦敦经济学院开始研究生学习。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56~1957在芝加哥大学做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和Johns Hopkins Bologna高级国际研究中心任教。1961年进入IMF参谋机构。1966~1971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政治经济学》杂志编委。1974年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蒙代尔除了做专职教授外,还有许多社会兼职。他担任过许多着名的高级研究中心的教授,也是许多机构的高级顾问,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共同体、拉丁美洲和欧洲一些政府、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等。2005年3月16日,蒙代尔教授接过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永久居留证,正式成为了北京市民。

蒙代尔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经济稳定政策,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其对欧元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欧元之父”、“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1999年因其“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的分析”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蒙代尔着述颇丰,专着主要有:《国际货币体系:冲突与改革》(1965)、《人与经济》(1968)、《国际经济学》(1968)、《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胀和增长》(1971)。代表性论文主要包括:《最优货币区域理论》(1961)、《固定和弹性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1963)等。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

出生于印第安纳州格雷,196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耶鲁、普林斯顿、牛津、斯坦福等大学。1979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1993年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的主要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团主席。1997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资深副行长。2001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蒂格利茨博士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要研究了不完全和高成本信息怎样影响经济行为和市场均衡,以证明完全竞争的存在、特征和福利原理的不健全。他还把该理论具体运用于垄断者和政府行为以及劳动力、资本与产品市场的均衡中。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着名的专家。

斯蒂格利茨着述颇多,涉及面广,几乎遍及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其中已译成中文的有《政府经济学》、《经济学》、《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他所写的《经济学》是继萨缪尔森《经济学》之后西方具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

斯宾塞(1943-)

194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卡莱。1962-1966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哲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牛津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72-1975年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经济学系副教授,之后一直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及工商管理学教授,历任哈佛大学企业经济学博士部主任、经济系主任、艺术及科学学院院长。1990年回斯坦福大学担任商学院院长,同期(1991-1997)还担任国家科技及经济政策研究委员会主席。由于其在不对称信息市场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2001和其他两位经济学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宾塞的主要着作有:《劳动力市场中的信号问题》(1973)、《市场信号:雇佣及相关程序的信息传递》(1974)、《工资水平的竞争、可信任和获得工作的必要信号条件》(1975)、《垄断、质量与规制》(1975)、《产品的选择、固定成本与垄断竞争》(1976)、《非线性价格与福利》(1977)、《新市场投资、战略与增长》(1979)、《开放经济中的产业组织》(1980)、《开放经济中的竞争:加拿大模式》(1980)、《学习欺诈与竞争》(1981)、《金融投资竞争组织》(1983)、《投资银行的竞争结构》(1983)、《博弈论:经济学家的新工具》(2000)等。

弗农·史密斯(1927-)

1927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威奇托。195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拥有珀杜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头衔。2001年担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

史密斯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他将经济分析引入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实验方法,并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2002年,由于其“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市场机制的研究”与卡尼曼一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史密斯的主要着作有:《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1962)、《社会选择中的一致性、自愿性同意原理》(1977)、《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微观经济学体系》(1982)、《偏好、财产权和讨价还价博弈中的匿名问题》(1994)等。

罗伯特·恩格尔(1942~)

1942年生于美国纽约的锡拉丘兹。1964年从威廉姆斯学院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66年和1969年在康奈尔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197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助教,然后在圣迭亚哥加州大学任副教授,1977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4年任经济学系主任。2003年,他和格兰夫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美国纽约大学金融服务管理学教授。

恩格尔的研究范围很广,跨越金融计量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令其摘取桂冠的是其提出的ARCH理论模型。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恩格尔的分析方式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突破性意义”,而且他的ARCH理论模式已成为经济界用来进行研究以及金融市场分析人士用来评估价格和风险的必不可少工具。

恩格尔的主要着作有:《长期经济关系:协整阅读材料》(合着,1991)、《计量经济学手册(第四册)》(合着,1994);《ARCH:阅读精选》(1995)、《协整、因果和预测》(合编,1999)。

威廉·配第(1623-1687)

最早系统地思考和着述经济学的人之一,也是最先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现实经济生活的经济学家。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被马克思称为“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

配第出生在英国小城拉姆齐的一个贫穷的裁缝家庭,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活动。十三四岁时,当过见习水手,以后学医,当过医生,1649年获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652年担任爱尔兰英军司令亨利·克伦威尔的私人秘书和医生,由于受其赏识,被任命为爱尔兰英土地分配总监。1658年被选为国会议员。1662年,参与创建“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协会”,并积极参加其学术活动,匿名发表了经济学方面的第一篇论着《赋税论》。1677年,他当上了爱尔兰议会会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配第创办过渔场、冶铁和铝矿等企业,做过投机生意,到晚年时已经成了一个拥有27万英亩土地的新贵族。

配第在研究经济问题过程中,适应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逐渐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配第的经济理论虽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他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和利息等范畴,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配第的主要经济着作有:《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的人》(1664年写成,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1672年写成,1690年出版)、《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72年前后写成,1691年出版)、《货币略论》(1682年写成,1695年出版)。

罗伯特·恩格尔(1942~)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重家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出生于法国北部诺曼底省卢昂,年轻时受过良好教育。曾从事文学创作,不久后转而从事司法工作。他考察了全国许多地方,了解并认识到农民极端贫困是农业凋敝、工商业萧条、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先后发表了许多着述,对政府的赋税政策进行了抨击,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论述主要围绕重视农业和轻视货币两方面来展开,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布阿吉尔贝尔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农业之上,认为国民财富是由物品而不是由货币构成,农业是社会其他一切行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极力反对把财富和货币等同起来,轻视货币,并认为货币是造成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重商主义。但由于当时的情况,又主张国家要保护农业。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涉及了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领域,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其中的一些见解为法国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重农主义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着作有:《法国详情》(1695-1697)、《谷物论》(约1697~1706)、《货币贫困的原因》(1697)、《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1705)等。

马尔萨斯(1766~1834年)

英国经济学家。1766年出生于伦敦郊外一个土地贵族家庭。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毕业后留校任研究员。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的僧籍,在一小镇任牧师。1805年丧失神职后,在海伯利学院任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819年当选为皇家科学协会会员,1821年与李嘉图、穆勒共同发起成立经济学会。

马尔萨斯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以保持人口增长率与食物供给增长率的均衡。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两类措施,一是战争、饥荒、瘟疫等,二是通过晚婚等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马尔萨斯的主要着作有:《人口原理》(1798年)、《论谷物法的影响、地租的性质与发展》(1815年)、《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年)、《价值的尺度》(1823年)、《政治经济学定义》(1827年)等。

魁奈(1649-1774)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法国巴黎西部的梅里村。曾在巴黎大学研究医学,同时学习化学、植物学、哲学、数学等。1749年,任宫廷御医,后被封为贵族。60岁左右,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魁奈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纯产品”理论(“纯产品”是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他从“纯产品”理论出发,对社会进行了阶级划分,对资本进行了分析,并对财富流通进行了描述。魁奈认为财富的增长依赖了农业生产。在他看来,社会各生产部门中,只有农业能够生产净产品,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惟一源泉。主张自由放任政策,主张改革税制,实行单一税,减轻农民负担。

魁奈的主要经济学着作有:《农民论》(1756)、《谷物论》(1757)、《赋税论》(1757)、《经济表》(1758)、《农业国经济》(1763)、《经济表分析》(1766)等。而影响最大的为《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

萨伊(1767~1832年)

法国经济学家。1767年出生在法国里昂一清教徒的大商人家族,在英国求学并完成学业。1970年在法国财政部任职。1803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初版问世。1816年在法国埃西尼大学主讲政治经济学原理,是法国讲授这门课的第一人。1831年被聘为法国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逝世。

萨伊依据古典经济学把货币仅仅理解为交换媒介的错误,把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还原为买同时是卖的物物交换,作出了生产本身创造消费,或者说,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的结论。这个结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确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伊的主要经济学着作除《政治经济学概论》外,还有:《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共 6卷,1828~1829年间出版)、《政治经济学入门》(1815年)、《关于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商业普遍萧条的原因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1820年)、《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1833年)。

亚当·斯密(1723-1790)

十八世纪下半期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海关官吏家庭,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48年,即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应聘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1751年,转教于格拉斯哥大学,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1764年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年青贵族贝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授,并陪同公爵去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伏尔泰、魁奈、杜阁等知名人士。1767年回到英国。1776年出版了其划时代的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起来。1787年出任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

斯密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从经济学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他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和各个方面内容。他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对英国当时的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

约翰·穆勒(1806-1873年)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少年时即在其父的指导下,阅读李嘉图、斯密的经济学着作。1820年留学法国。1823年-1858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65-186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后移居法国,1873年去世。

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特征是混合主义,既继承了斯密、李嘉图等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又包容了萨伊、马尔萨斯、西尼尔、巴斯夏等人的辩护经济理论,而且还汲取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他的这个折衷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当时的经济思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约翰·穆勒的主要经济学着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1844年)、《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后者是他的代表作,曾在很长时间内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奉为经济理论的“圣经”,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出版前,最权威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着作。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英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出生于一个犹太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受到商业教育和经商的熏陶,曾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25岁时便成为了拥有百万资产的金融界巨富。26岁时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最初研究自然科学,并于1807年参与创立英国皇家地质学会。稍后转向经济学研究,其代表着作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李嘉图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等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使古典经济学更加成熟。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纠正了斯密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会有交换价值的错误观点,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认为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李嘉图的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一部分,并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斯密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和修正,对发展对外贸易有重大影响。

瓦尔拉斯(1834~1910年)

法国经济学家,数理学派中瑞士洛桑学派的创始人,与门格尔、杰文斯一道被认为是边际革命的奠基人。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就学于巴黎大学,1851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853年获理学士学位。1870年被瑞士洛桑大学聘为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876年任洛桑大学校长,直至1892年退休。

瓦尔拉斯、门格尔、杰文斯大致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采用数量方法研究经济现象;首创一般均衡理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以及《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两本文集。

西斯蒙第(1773-1842)

1942年生于美国纽约的锡拉丘兹。1964年从威廉姆斯学院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66年和1969年在康奈尔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197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助教,然后在圣迭亚哥加州大学任副教授,1977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4年任经济学系主任。2003年,他和格兰夫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美国纽约大学金融服务管理学教授西斯蒙第最初是英国古典学派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徒,宣扬斯密的经济思想,后转为经济浪漫主义者。他从小资产阶级立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生产给劳动者带来失业和贫困。强调消费优于生产,提出消费不足危机理论,第一个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合理的自然制度。幻想通过改良分配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通过村社、行会之类的联合来消除自由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带来的危害。。

西斯蒙第最初是英国古典学派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徒,宣扬斯密的经济思想,后转为经济浪漫主义者。他从小资产阶级立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生产给劳动者带来失业和贫困。强调消费优于生产,提出消费不足危机理论,第一个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合理的自然制度。幻想通过改良分配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通过村社、行会之类的联合来消除自由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带来的危害。

西斯蒙第的主要经济学着作有:《论商业财富:或商业立法中应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03年)、《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181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1837~1838年)。

马歇尔(1842~1924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着名的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出生于英国伦敦,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先在剑桥大学任数学讲师,同时又转攻物理。先后两次去德国研究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1877-1882年,任布里斯托大学经济学教授。1883年任牛津大学巴里奥尔学院经济学讲师。1885年被剑桥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直至1908年退休。马歇尔最重要的着作是《经济学原理》(1890)。其他主要着作经济学还有:与夫人合着的《工业经济学》(1879)、《工业和贸易:对工业技术与企业组织,及它们对不同阶级和国家状况影响的研究》(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

马歇尔在经济学说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开创者的地位。马歇尔将边际分析引入对需求的分析,并在吸收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仍有重大影响,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对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开创性论述,为经济研究提供了线索与空间。他的需求理论中关于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尤其是消费剩余的分析,成为福利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他提出的组织的概念,将组织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的思想,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马歇尔还首次提出了有关不完全竞争的问题,被认为是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创始人。

米切尔(1874~1948)

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最早系统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伊利诺伊州拉什维尔,是凡勃伦的学生。长期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1920年协助组织了国家经济研究局,并担任第一任局长。1927~1930年,任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以货币、物价、危机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经验统计的研究方法着名。主要着作有:《绿背纸币史,特别是1862~1865年发行的经济后果》(1903)、《绿背纸币本位下的黄金、物价与工资》(1908)、《经济周期》(1913)、《零用钱的回流办法》(1912~1936)、《商业周期问题及调整》(1927)等。

张伯伦(1899~1967年)

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2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1937年起,担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1948年又接任哈佛大学着名刊物《经济学季刊》主编。

张伯伦认为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现实,实际的情况是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地带的垄断竞争市场是市场结构的常态。他从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出发,以产品差别和厂商策略性行为为基础构建其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还首次详细地研究了销售成本,将销售成本与生产成本区别开来,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广告等学科理论的产生和属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产权组织理论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张伯伦的代表性经济学着作是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该书与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并列为现代垄断竞争与厂商理论的经典着作。其他主要着作还有《更一般的价值论导论》(1957)、《工会权力经济学分析》(1958)等。

凯恩斯(1883~1946年)

20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入伊顿公学主修数学,1902年进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并获剑桥硕士学位。之后又师从马歇尔、庇古学习经济学一年,深得马歇尔的常识。1906年,入选印度事务部。1908年应马歇尔之邀回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并担任该校皇家学会研究员。1911年,成为皇家经济学会《经济学杂志》的主编,直至1945年。1929-1931年期间,在国家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任职,1930年又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40年7月,任财政部顾问。1942年被封为勋爵。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林雷森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积极策划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担任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的董事。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

凯恩斯一生着作甚多,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将他的主要作品选编成《凯恩斯选集》,共计30大卷。其主要着作有:《印度的通货与金融》(1913年)、《凡尔赛条约的经济后果》(1920)、《概率论》(1921)、《货币改革论》(1923)、《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货币论》(193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其中《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的最主要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该书的出版表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始。

庇古(1877-1959年)

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英国的怀特岛,最初在剑桥大学学历史,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毕业后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1908-1943年,一直担任马歇尔经济讲座的教授职位。还曾担任英国通货与外汇委员会委员、皇家所得税委员会委员、通货和英格兰银行纸币发行委员会委员、国际经济不会名誉会长等职。

庇古提出了一整套福利经济学理论,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主要着作是《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其他着作还有《失业论》(1933)、《工业波动》(1927)、《公共财政研究》(1928)、《停滞状态经济学》(193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1937)等。

琼·罗宾逊(1903-1983年)

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出生于英格兰坎伯利。1922年入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学习经济学,1925年毕业,1927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1927年随大夫、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奥斯汀·罗宾逊爵士在印度工作。1928年后一直在剑桥大学执教,1971年退休。她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皇家经济学会副会长。

罗宾逊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如不完全竞争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资本理论等。最突出的是她在价值理论方面的贡献。其主要经济学着作有:《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年)、《就业理论引论》(1937年)、《经济增长文论》(1962年)等。《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列为现代垄断竞争与厂商理论的经典着作。

阿瑟·奥肯(1928~1980)

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1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63起任教授。曾经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总统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1968年任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69年任布鲁金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可能产出额”和“奥肯定理”。其代表着作为:《繁荣政治经济学》(1971)、《平等与效率》(1975)。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位律师的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哲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是第一国际的实际领袖和灵魂;一面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83年3月14日病逝伦敦。马克思一生着述丰富,其着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罗伊·哈罗德(1900~1978)

英国经济学家,以创立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而闻名于世。1900年出生于英国诺福克。1919年入牛津大学专修古典文学、哲学及历史学。192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但未立即执教,最初两年去剑桥大学在凯恩斯指导下研究经济学。然而,师生之谊并未导致哈罗德盲目地附会于凯恩斯,相反,却为哈罗德以后反思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的研究方法,建立“动态经济学”提供了契机。1924年回牛津大学并长期在该校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0~1945期间在英国政府工作。1945年,他继凯恩斯之后出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刊物《经济学杂志》的第三任主编。战后,除继续在牛津大学执教外,还担任过联合国就业及经济稳定委员会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顾问等职务。

哈罗德对西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的以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为基本内容的动态经济学;其次,他也对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哈罗德的主要着作有:《国际经济学》(1933)、《经济周期》(1936)、《动态经济学》(194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传记》(1951)、《经济学随笔》(1952)。

多马(1914~)

美国经济学家。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后,先后在哈佛、芝加哥、霍普金斯等大学任教,1958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46年多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尽管它与哈罗德所建立的模型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故称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多马的主要着作汇集为《经济增长论文集》(1957)。

恩格斯(1820-1895年)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19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父亲是纺织厂主。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被迫经商。19岁时发表政论文《伍珀河谷来信》,揭露虔诚派教徒的伪善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着作,批判谢林的神秘主义。1842年去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工作。在这里,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建立联系,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明他已成为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同年8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的终身友谊和合作。1845年发表与马克思第一部合着《神圣家族》。1847年参与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马克思一道写作《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国革命时,回国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并亲自参加反抗反革命的武装起义。革命失败后,重返曼彻斯特经商,给处于贫困之中的马克思全家以巨大的资助,使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期间,他努力学习外语,研究自然科学,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1869年退出商行。1870年起与马克思一起全力投入欧美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着述。担任过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通讯书记。发表《论住宅问题》(1872)、《反杜林论》(187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880)、《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等。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肩负指导欧美各国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重任。晚年,为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创建与指导第二国际的活动付出了巨大劳动。1895年8月5日,逝世于伦敦,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附近海中。

最后修改: 2020年05月29日 Friday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