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政府财政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标准: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例如,我国GDP的总量在2001年是10万亿人民币,10万亿的3%是3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大于3000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我国2002年财政赤字是3098亿,只超一点,风险还不是很大,但如果再多就有一定的风险了。第二条警戒线是: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我们说了,政府的钱不够花,可以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这个百分比,如果超出说明赤字太大了。
当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怎么来弥补呢?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是透支,第二是发行国债。什么是透支?就是财政部在银行里有一个账户,支出超出了账户上的存款,在账户上出现了“红字”即负数,这叫透支。但是用透支的方法解决财政赤字是不可以轻易使用的。因为政府透支的钱相当实际上是我们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尽管我们储户的存折上一分钱都不少,但在实际上却有了一个洞,如果我们去银行支取自己的存款,银行没钱,只能印钞票,这就意味着一国通货膨胀开始了。对于老百姓来说等他们把钱取出来的时候,钱已经贬值,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商品了。因此当一国财政有困难找银行去透支,实际上就是变相把老百姓的钱悄悄塞进政府的口袋里。
第二种就是发行国债。目前我国和世界其它各国都这么做。发行国债就是让人们自愿来买。发行的时候告诉大家发多少,期限有多长,利息是多少。这种方法比透支好,因为大家自愿买国债是用自己没有花的钱,没有增加货币总量。政府出售国债获得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加大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增长,再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税收,增强了还债能力,政府不用多印钞票,也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债有内债与外债、短期与长期之分。我国的外债发行的是长期国债,内债基本上短期、中期和长期。在80年代初,我国每年发国债的规模是50亿元人民币。20年过去了,现在每年发债规模已经上升到3000亿—4000亿,而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因为过去发行的长期国债陆续到期。因此现在发的国债不仅要弥补当年的财政赤字,还要加上到期还本付息的部分,就是借新债还旧债。
虽然我们国债赤字不少,但是政府靠国债给我们留下了25000亿的优质资产。为我们铺设了高速公路,提供了向三峡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很多的公共物品,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打下了基础。
看完这个案例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是财政赤字?
2. 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