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案例讨论: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转型的呼声一直就有。早在2001年,理论界有过所谓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热烈讨论,但是200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决策。时间到了2003年底,也是在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夕,由于2003年前三季度不仅GDP的增长高达8.5%,而且投资增长也高达30.2%。可以说,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积极财政政策言退的呼声再次鹊起。2004年上半年,财政部高官在公开场合称,要实施中性财政政策,为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打下舆论基础,但据说,这种说法很快引起了其他中央部委的不满,于是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不久销声匿迹。事情终于在年底有了转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决定,终止已经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2005年的财政政策定调为稳健。

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最主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担心积极财政政策大规模发行国债,会使中国财政赤字增加,债务余额增加,自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我国已经积累了高达2万多亿的国债规模,长期下去,会不会引发由于国债的偿付风险而引发财政的整体风险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第二个担心是,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日益严重的依赖。事实上,有学者做过计算显示,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每年都约有1.8个百分点来源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这种依赖性一旦成为固性,那么积极财政政策真的是欲罢不能。而任何一项政策实施久了都难免会出现诸多弊端。

就如上面所担心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事实上形成了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某种依赖,而当财政支出扩张的力度一旦减弱,中国的经济又要到哪里去找寻能够替代的新的动力源呢?

看完这个案例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 扩张型与紧缩型的财政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2. 我国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意义是什么?

分隔小组: 所有参与人
(此讨论区还没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