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工作过程是在动态环境下,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监督、检查和纠正偏差的管理活动过程。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针对不同控制对象进行的不同控制活动。控制工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制定控制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纠正偏差。
控制工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制定控制标准,这个标准是指衡量组织或个人工作绩效的内容和尺度。一般来说,对于一项任务的完成与否以及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存在多个评价指标。
控制和计划密不可分,控制就是要保证计划的实现。因此,控制的标准主要来自计划。管理者需要从整个计划和所有目标中挑选关键的指标,作为控制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目的性。控制工作必须以实现组织计划为目的。一项计划对工作提出的要求,有的是具体的、可以控制的;有的则不具体、难以控制。为了便于实施控制,应当将计划中规定的目标、要求转换成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控制标准。
2.多元性。一个组织,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其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一个大学的办学目标可能涉及招生质量、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国际排名等。每一个目标都可以转换为一个标准,因此,控制标准也是多元的。
3.可检验性。控制标准要具有可检验性,能够用来衡量工作绩效。使控制标准具有可检验性,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目标转换成定量化的指标。
4.可行性。控制标准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尤其是标准水平的高低要适当。为保证标准的可行性,首先,控制标准必须明确清晰,便于理解,易于把握。其次,标准要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5.协调一致性。组织目标总是通过组织内各个部门和人员对自身目标的追求实现的。换句话说,组织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内部各个部门、岗位的子目标体现出来的。然而,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个子系统的子目标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为了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控制标准的制定必须体现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的要求。
对照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是组织控制过程的第二步,它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步骤:
1.评定或预测计划的执行情况
测定实际绩效必须坚持系统检查、实事求是、抓住重点、持之以恒的原则。通过调查、汇报、统计、分析等方法全面确切地了解实际情况;力求真实,防止文过饰非、空洞无物;要抓重点,对关键处进行重点检查,使控制活动富有针对性。
对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必须要有足够的、及时的、可靠的信息作为依据。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及时、可靠和经济适用性。
2.进行实绩与控制标准的比较,判定偏差的程度大小
评定了工作绩效后,就可以将之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有无偏差及偏差的大小。如果不存在偏差,就可以认为执行者按照计划的要求完成了任务。但是,绩效和控制标准完全吻合的情形十分罕见,大多数情况下两者之间会存在差异。
对于偏差,可根据绩效与标准的高低关系分为正偏差和负偏差两类,实际绩效超过控制标准时为正偏差,低于标准时为负偏差。此外,根据偏差程度大小,还可区分为允许存在的偏差和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对于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管理者必须给予重视,分析成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纠偏措施。
图:衡量工作绩效示意图
控制过程的第三步是纠正偏差,以使各项工作按照计划要求的轨道发展。通过对实际绩效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可以检验两者之间有无差异。如果出现差异,而且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则应及时地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采用纠偏措施,纠正偏差。这一步包括两项工作:一是偏差成因分析;二是采取纠偏措施。
1.偏差成因分析
分析偏差成因常常采取因素分析法,即找出在控制过程中影响计划执行效果的全部因素或主要因素,再分别分析它们对绩效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偏差原因分析时,不仅要分析负偏差,也要分析正偏差。正偏差也是偏差,不能因为出现了正偏差而盲目乐观,其实,正偏差的出现可能是某段时间里特殊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组织绩效一定提高了。
2.纠正偏差措施
在深入分析偏差成因的基础上,控制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纠偏措施。一般而言,采取纠偏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进工作方法;改进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调整或修正原有计划或标准。
学到这里,我要提问啦,你可要开动脑筋想想哟!
试想一想,控制过程中“反馈”的重要性。
提示:控制过程中,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一定的渠道回到管理者手中的过程就是反馈。通过反馈获得的信息对于修正计划、提高未来决策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