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不能靠想当然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三个老汉想象皇帝”的笑话,为什么?因为它对现实太有讽刺意义了。要了解实际的意义,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笑话。
话说有三个老汉一天碰到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皇帝身上。
第一个是个拾粪的老汉说:“如果我当了皇帝,就下令这条街东面的粪全部归我,谁去拾就有公差来抓。”
第二个是个砍柴的老汉瞪了第一个老汉一眼说:“你就知道拾粪,皇帝拾粪干啥?如果我当了皇帝,就打一把金斧头,天天用金斧头去砍柴。”
第三个是个讨饭的老汉听完哈哈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他说:“你们两个真有意思,都当皇帝了,还用得着干活吗?要是我当了皇帝,我就天天坐在火炉边吃烤红薯。”
这些老汉们就是想坏了脑子,也不知道皇帝是如何生活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从事管理和学习管理的人也有启示,我们身边不也有这样一些老汉吗?他们不懂管理,想当然的进行管理。有一些人由于某种原因取得了成功,于是为制造光芒而大肆自造管理理论,把自己成功的环境因素和当时“人”的行为因素全部抛弃,断章取义地选取一些理想行为冠以管理新理论推广应用。
有人说中国的管理不需要职业经理人,因为一大批对管理不求甚解的人坐在管理位置上。
那么,管理是什么?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靠想当然是不行的。 成功的管理不能复制,管理的成功永远来自创新,而创新需要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分粥制度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锅粥,量少,吃不饱。于是,他们商量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喝粥问题。最后,大家提出了多种分粥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一个分粥人。但是换来换去,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要忍饥挨饿。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腐败和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保持基本公平,但不久有些人为了多分得粥而千方百计讨好他,于是,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最终导致不公平。这种方法也不可取,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这种方法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分粥的时候,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互相扯皮,分粥速度极慢,每次分配完毕,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班分粥,但是同时规定,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拿粥。结果,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几乎都是一样多。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知道,如果碗里的粥量不同,那么,留给他的那碗肯定是最少的。所以,他要尽可能做到每碗一样多。
同样的七个人,同样的活动,不同的分配制度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分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管理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时也告诉我们,合理的管理制度要兼顾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两者利益统一起来。
雷·克罗克,是麦当劳快餐店的创始人,他有一个习惯,不喜欢坐在办公室办公,大部分时间都在“走动管理”,即到所有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
麦当劳公司曾经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困损,克罗克用他的“走动管理”发现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画脚,把许多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
克罗克发布命令,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
很多人私下里骂老板是个疯子。不久,大家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开展“走动管理”,发现管理当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于是,及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
科学用人的故事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 、“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事必躬亲,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员工产生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而且片面。为员工画好蓝图,给员工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的更好。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让员工参与管理,可以使员工感受到上级主管的信任、重视和赏识,能够满足他们归属和受人赏识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组织的利益及发展密切相关,增强责任感与认同感。同时,管理者与下属商讨组织的发展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机会。事实证明,参与管理会使多数人受到激励。参与管理既是对个人的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鱼和鱼竿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各自踏上自己的旅途。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身上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海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生活。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生活幸福安康。
希望集团的创业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刘氏兄弟以1000元人民币起家,在村子里孵鸡、孵鹌鹑。数年以后,兄弟俩成为全国的鹌鹑大王。但刘氏兄弟在鹌鹑养殖事业顶峰时,看到了危机。于是,把鹌鹑宰杀或送人。接着,成功地开发出希望牌高档猪饲料,并很快占领成都市场。
1998年,刘氏兄弟在饲料行业达到顶峰,随后进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各自在相关领域发展。东方希望移居上海后,刘永行开始频频出手参股金融机构,目前,东方希望在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民生保险、深圳海达保险经纪人公司和上海光明乳业等项目上都持有一定的股份,年产值超过300亿。
人们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耕耘,所谓不熟不做,并且一旦做熟便会一直做下去,这在产业界已经屡见不鲜。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希望集团的脱壳更具教案意义:它有时是完全的脱壳,新生的躯体完全告别旧壳;有时只是把一部分躯干伸出壳外,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可喜的是,这每一步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不拉马的士兵
有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
原来,操练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已经不用马拉大炮了,也就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的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
王珐鉴才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自己的优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龙永图选秘书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部长龙永图在中国入世谈判时曾聘用过一位秘书。当龙永图选该人当秘书时,引起一番议论。因为这个人根本不适合当秘书。在众人眼中,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讲话很少,做事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但是龙永图选的这位秘书,处事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来不会照顾人。每次龙永图和他出国,都是龙永图走到他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龙永图清楚,原本9点的活动,他却说9:30,经过核查,十有九次他是错的。但为什么龙永图会选他当秘书呢?龙永图是在其谈判最困难的时候聘用他的。当时由于谈判的压力大,龙永图的脾气也很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一句话也不想说。每次龙永图回到房间后,其他人都不愿自讨没趣到他房间里来。惟有那位秘书,每次不敲门,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龙永图的房间翘起二郎腿,说他今天听到的事儿,还说龙永图某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龙永图为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龙永图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禁得住骂,无论怎么骂,他都无所谓。过一会儿又会回来,说,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等等。
但是,从业务方面来说,这位秘书是个学者型的人,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但是他是世贸专家,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在龙永图脾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在龙永图当时难以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有这位禁骂的秘书对龙永图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世贸谈判成功以后,龙永图的脾气好多了,稀里糊涂的秘书已不再适合龙永图的“胃口”,于是龙永图很快把他送走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沟通的故事
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他看见了,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一定是有想法的。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个故事说明了认真沟通的重要性,要了解话语背后的涵义,要全面听,而不是片面听。如果只听小朋友的前一句话,就会误解他。
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是子贱二世,正确地利用下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在公司的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却多了。
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海尔的用人理念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物、管财、管信息。后三者又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为的主体,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的企业总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理念。海尔当然也不例外。
古人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愈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头兵的海尔集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却明确提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为海尔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相马过程中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个叫小亮男孩得到一条裤子,穿上一试,长了一点儿。他请奶奶帮忙把裤子剪短一点儿,奶奶说,今天手头的事太多,让他去找妈妈;妈妈也没空,她已经同别人约好去玩桥牌;男孩又去找姐姐,但姐姐有约会,马上就要走。男孩担心明天穿不上这条裤子,带着失望的心情入睡了。奶奶忙完家务事,想起孙子的裤子,就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姐姐回来想起这事,也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妈妈回来后也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可想而知,这条裤子再也没法穿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管理。如果没有管理来协调活动,即使再简单的活动,也会因为缺乏沟通导致行动失误;即使目标一致,也会由于没有整体的相互配合,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过春节,吃年夜饺子,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事儿。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家庭子女多的,形成自然分工:老大和面、老二拌馅,老三擀皮,父母包饺子。由于分工明确,包饺子的效率非常高,很快就全部包好。大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等待新年的到来。
看似简单的包饺子行为,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管理者角色。通过他们对资源(面、菜、孩子等)的合理配置,使包饺子行为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管理思想早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管理理论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组织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完善与发展。
在世界某个角落,有一个动物庄园,里面生活着许多动物。最近,受人类影响,这里也兴起了房地产热,猪、牛、鸡、鸭等纷纷成立了房地产公司。
动物园里有两只猪:理性的猪与感性的猪。兄弟俩不甘落后,也搞起了房地产。他们各自组建了一个房地产公司,分别培养了一支理性的和感性的职业经理猪队伍。他们作了一个约定:比比谁的企业做得大,赚得钱多。
理性的猪做事向来追求严谨务实。心想,企业要做大做强,取得高效益,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计划。有了明确的计划,企业的发展才有目标与方向。牠们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了解客户对房子的需求状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确立了自己的计划体系。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同时,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激励制度,重奖当月为销售做出重大贡献的理性猪员工。企业内人人有计划,人人有目标,理性的猪们各司其职,推动企业朝既定的目标迈进。
感性的猪则做事一贯凭感觉、无章法,靠着一腔热血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豪华别墅、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什么赚钱就建什么。
两年过去了,双方比赛的结果,感性猪的业绩不及理性猪的一半。感性猪到理性猪的企业去考察和交流,发现他们的企业制度完善,计划明确且应变灵活,员工数少于感性的猪,但开发的楼盘比牠们还多。产品不算最好,但符合客户需要,所以销路很好。
感性的猪明白了:原来做事情不能凭感觉,首先要有科学的计划,有了计划,行动才有依据,才有方向,才能取得成功。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很快,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点头:“答对了。”
锁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朝着它的方向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故事中蕴涵的深义。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组织,也是这样。一个组织,要有组织目标;一个部门,要有部门目标;一个人,要有个人目标。但是,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运用适当的目标管理方法,建立目标体系,全体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促成目标的顺利实现。
兔子与乌龟赛跑输掉以后,总结教训,提议与乌龟重新比赛。比赛开始,乌龟按规定路线拼命地往前爬,心里想,这次我输定了。可当它到了终点,确不见兔子踪影。正在纳闷时,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兔兄,难道又睡觉了?”兔子哀叹:“睡觉倒没有,但是跑错了路。”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恨不得三跳两窜就到终点。估计差不多了,它抬头一看,竟跑到另一条路上了!最终还是落在了乌龟的后面。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正确的战略对实现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兔子虽然有实力战胜乌龟,但是它却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任何一个组织在竞争的道路上,除了有实力,还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远古时代,居住在加拿大东北部布拉多半岛的印第安人靠狩猎为生。他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选择哪个方向去寻找猎物。
他们以一种在文明人看来十分可笑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块鹿骨放在火上炙烤,直到骨头出现裂痕,然后请部落的专家破解这些裂痕中包含的信息,裂痕的走向就是他们当天寻找猎物应该去的方向。
令人惊异的是,用这种完全巫术的决策方法,他们竟然经常能找到猎物,所以这个习俗在部落中一直沿袭下来。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印第安人的选择方式包含着“科学决策”的成分。比如,在每天的决策活动中,他们无意中将经济学的“长期战略”寓于战术即朝哪个方向去打猎中去。这就是,如果头一天满载而归,第二天就再到那里去狩猎。那么,在较短时期内,可能会有较多的收获。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必然导致资源的最终耗竭。印第安人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科学的决策方法。
最近,动物王国里来了一只野心勃勃的老狼,仗着自己懂技术,又进修了一些管理方面的课程,于是立志创业当老板。老狼的朋友阿猫帮牠弄到了一些产品订单,老狼又向理性的猪借了一笔钱,注册成立了公司,公司大约有50名狼崽员工。老狼公司实行一人管理制,牠几乎处理公司的所有业务,包括从计划、营销、人事到生产监督的每一项工作。
由于已经完全投入生产,老狼全盘掌握公司,制定所有的决策,向牠汇报工作的狼崽们执行每天的日常工作。老狼要处理的问题如下:
(1)企业发展计划;(2)建立和保持与现有和潜在顾客的联系;(3)筹资并处理日常的财务问题;(4)招募新的狼崽员工;(5)解决生产中的问题;(6)监管库存、货物接收和发运;(7)在母狼秘书的帮助下管理日常的办公事务
老狼在工厂投入相当多的时间,指导狼崽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一旦看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牠就会叫附近的任何狼员工来改变它。
起初,老狼尚能应付,近来牠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每天忙忙碌碌,效率却很低。河马医生提醒牠应该注意身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狼作为创始人,负责公司的一切事务。创业初期,公司规模小,管理事务简单,尚能应付,久而久之,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便力不从心了。那么,如何帮助老狼摆脱困境?办法之一就是为老狼的公司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对公司进行职能划分和人员配备。
第一次龟兔赛跑,兔子骄傲,乌龟得了第一。兔子不服,要求再跑一次,兔子跑错了方向,又输了。第三次,兔子终于赢了。乌龟又不服了,说这样的比赛不合理,要求改变比赛路线,途中要越过一条河,比赛又开始了。兔子加油快跑,跑到河边,犯愁了,沿着河边跑来跑去,想办法。这时,乌龟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地走过来,缓缓地游过河去,兔子再次失败。这次兔子和乌龟没有再争论,因为它们都明白,在陆地上跑,兔子比乌龟有优势,而在水上跑,兔子远不是乌龟的对手。它们想,为什么要这样竞争呢?为什么不能相互协作?最后它们达成协议: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到了水里,乌龟驮着兔子游。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户人家有五个儿子,老大老实,老二机灵,老三眼瞎,老四驼背,老五腿瘸。这五个孩子,除了老大和老二,其他的都不健全。但他们的父亲却很懂得用人之道,扬长避短。他让老实的务农,机灵的经商,眼瞎的按摩,驼背的搓绳,腿瘸的纺线。结果各得其所,全家衣食无忧。
许多领导者常常感叹没有可用的人才。实际上,不是没有可用之才,关键是看领导者是否懂得用人之道。如果他懂得合理的用人之道,能够科学地用人之短长,那么组织里的人都是可用之才。
曾经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常常悲观地问年长的智者:“像我这样没有人看得起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智者递给他一块色彩斑斓的石头,对他说:“明早,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男孩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还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叫卖,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这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男孩回来兴奋地向智者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呢!”智者笑笑:“明天你拿它到黄金市场去,记住,不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在黄金市场中,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令男孩大为惊讶,但他谨记智者的话,怎么都不卖。
第三天,智者叫男孩拿石头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肯卖,于是被市场传播成“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地将这一切告诉智者,智者徐徐说道:“人的生命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你明白吗?”。男孩不解地、迷惑地摇摇头。“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是稀世珍宝,你不也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石头”可以因被人珍惜而提升价值,那么,人也可以被很好地任用而提升价值。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成功的沟通。成功的沟通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来协调活动,即使像买柴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会出现失误;即使买卖双方目标一致,也会由于沟通不当,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从前,有一个读书识字的厨子,要去看望他的朋友,留了他的猫咪看守大批食物,以防备猖獗的老鼠偷吃。可是他一回到家里,看见什么情况呢?地板上散落着吃剩的糕饼,猫咪蹲在一旁,躲在醋坛子附近,正在咪呜咪呜的把一只小鸡撕来吃呢。
“嘿,嘿!你这个馋嘴的东西,”厨子怒喝道,“你这个混蛋,我这么相信你,你竟偷吃我的鸡!你的良心上过得去吗?”
猫咪始终忙着吃它的鸡。
“你,你竟这样?你这样难得的好猫,过去还拿你的良好行为当做全街的模范呢!你,你竟堕落到这样叫人痛心的地步!现在每家每户都要说了:‘它是个骗子,是个贼!不光不让它进厨房,而且一定不让它进院子,就像不让贪得无厌的狼闯进羊群一样!它真该死,它是败类,它比瘟疫还要糟糕!’”
猫儿一边儿听,一边潇潇洒洒地吃着鸡。
读书识字的厨子本来有一个很好的计划:用一只优秀的猫看守厨房的食物,来防备讨厌的老鼠。然而,这个计划为什么失败了呢?这是由于厨子的计划根本没有设计控制环节,失去了控制的猫咪变成了比老鼠更加可恶的家伙,将整个厨房搅得乱七八糟。由此可见控制对于计划执行的重要性。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儿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于是老人门前安静了。
控制的目的是使活动符合计划,要实现有效控制,必须依靠精妙的方法。在这个小故事中,老人的计划是让孩子们远离自己的门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怒斥小孩子,那么可能的后果就是孩子们以逆反为乐,开始一种新的和老人捉迷藏的游戏。老人没那么做,而是认真研究了孩子们的动机和自己的计划,采用了引导或者说反向引诱的方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