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混凝土的强度指标有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基本代表值,轴心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是工程实践中直接利用的强度指标。各强度指标间的试验平均值可建立相应的换算关系。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依据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试验值满足95%的保证率)确定。
(2)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特征是:一、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二、压应力-应变关系从一开始就是非线性的,应力很低时才近似地视为线弹性;三、混凝土的受压破坏实质上是由于垂直于压力作用方向的横向胀裂造成的,因而混凝土双轴受压和三轴受压时强度提高,而一向受压另一向受拉时强度降低;四、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都与时间有明显的关系;五、混凝土内部初始微裂缝对混凝土的强度、变形和裂缝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3)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强混凝土的弹性极限、与峰值应力相应的应变值、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强度以及与钢筋的粘结强度等均比较高。但是,高强混凝土在达到峰值应力以后,应力-应变曲线下降很快,表现出很大的脆性,其极限应变也比普通混凝土低。因此,对于延性要求比较高的混凝土结构(如地震区的混凝土结构),慎重选用强度等级过高的混凝土。
(4)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的钢筋主要为热轧钢筋,它有明显的流幅;预应力钢筋主要为钢绞线、预应力钢丝和热处理钢筋,这类钢筋没有明显的流幅。钢筋有两个强度指标:屈服强度(或条件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将屈服强度作为结构承载力的计算依据。钢筋还有两个塑性指标:伸长率和冷弯性能。混凝土结构要求钢筋应具有适当的屈强比和良好的塑性。
将强度较低的热轧钢筋经过冷拉或冷拔等冷加工,可以提高钢筋的强度,但是降低了钢筋塑性。冷拉仅提高钢筋的抗拉强度,冷拔可以同时提高钢筋的抗拉和抗压强度。
(5)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是两种材料共同工作的基础。粘结强度一般由胶结力、摩阻力和咬合力组成。采用机械锚固措施(如末端弯钩、末端焊接锚板、末端贴焊锚筋)可弥补粘结强度的不足。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钢筋间净距、钢筋外形特征、横向钢筋布置和压应力分布情况等是影响粘结强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