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总供给及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AS(aggregate supply)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如第8章所述,所述,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的社会总需求公式分别为:Y=C+I;Y=C+I+G;Y=C+I+G+X。
从上式可看出,社会总需求表现为全社会各经济主体的总支出。社会总需求除受价格水平影响外,还受收入水平、对未来的预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只考察总供给和价格的关系,用AS代表总供给,总供给函数如下式所示:
公式
AS=f (P)
如图10-1所示,总供给曲线用a,b,c,d表示,总供给曲线可分为三种情况:
(1)未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曲线——ab线,平行于横轴,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这是因为没有充分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供给。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不同,认为客观上存在失业,所以提出这条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bc线,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表示总供给和价格水平成同向变化。这是在充分就业前或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条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3)长期总供给曲线cd线,垂直于横轴或平行于纵轴。表明价格水平变化,总供给量不变。这是因为已充分就业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这条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总供给曲线,要研究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即总供给曲线的斜率。AS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AS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大。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的变动等。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这里最重要的是研究正常的供给曲线的移动。
图10-1 三种总供给曲线
2、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变化。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果厂商以进口商品作为原料,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厂商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动,从而愿意生产的数量也会变动。
总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或生产成本下降,经济的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下降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的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