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未启用
跳到主要内容

12.2 财政政策效应

1、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更快增长,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使得国民收入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收入减少,引起税收更快减少,从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使得国民收入趋于增加。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

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业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

2、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大,则政策效应小;挤出效应小,则政策效应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斜率越小,挤出效应越大,政策效应越小;反之,IS曲线越陡峭,斜率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小,政策效应越大。

(2)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斜率越小,挤出效应越小,坦即斜率小,财政策效应越大;反之,LM曲线越陡峭,斜率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政策政政策效应大。

3、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

最后修改: 2020年04月24日 Friday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