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平势
与楷书、行草比,隶书在取势上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笔和结体上,如果大家有楷书或行草的基础,对隶书取平势这一特点,体会会更加清晰。
隶书的横画基本上是水平的。以《礼器碑》的“天”字与欧阳询《九成宫》楷书的“天”为例,楷书的体势上是呈斜势,行书是楷书体势上的连接。理解平势和斜势的不同姿态,是为了把握隶书平势的特点,有时初学者往往把隶书写成左低右高,像楷书、行书的势,这样很难体现隶书的端庄、雄强的特点。但是我们说这个“平”,并不是呆板,像美术字的那样平,而是有变化的,这点在后面的笔画、结构的学习中我会给大家从例字示范中去印证。
《礼器碑》
欧阳询《九成宫》
2.横波画
从《西狭颂》当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字,对其笔画进行分析讲解。前面我们讲到了横画要逆入平出,要使笔锋与纸之间产生摩擦,它的摩擦系数是非常大的,横画回锋要压,要把笔锋的力量体现出来,然后使笔锋与纸之间产生胶着状态,收笔时不要顿,收笔是自然的提起。
由于笔与纸的摩擦系数比较大,书写时我们甚至能听到笔锋杀纸的声音。这种书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应的变化,收笔平出是简略概括的,它不像楷书的收笔那么严谨,但是要求意到,收笔自然提起所产生的笔触能体现出这种运笔的自然。如果我们把收笔写的很实,很具体,这样写的看似精道,但意味就全没了。(请结合视频阅读此段文字)恰恰就是前面起笔的具体和后面收笔的简略,才产生了这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起笔容易,收笔难。起笔好了,收笔才能有质量,收笔的质量体现着笔画的力度 ,在练习当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这几个环节。
有时我们看一笔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有了与其他笔画的搭接,会让我们感觉既严谨又自然。《易经•说卦》中说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请结合视频阅读此段文字)我们写这个“三”字,第一个笔画写的是覆笔,第二个笔画是平的,最后一笔就是仰笔。这简单的三个笔画包含着书法的哲学思想,覆笔如天,笼罩其下,仰笔如地,承载万物,天地之间的分界为平画。三笔的曲直变化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起笔处回锋,形态具体为实,收笔简约概括为虚,前后虚实相生。毛笔不会自我运行,那是因为有书法家执毛笔书写而成字,此中笔迹孕育着人情。
“三”字从形态上简单的来区别,前两个笔画为一般意义的横画,只是曲直不同。最下面这个笔画是横波画,它是隶书最代表性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与上面的两个横是有区别的。我们看前两个横画跟篆书的横画基本上相同,横波画使隶书在用笔上既有特征同时又具备丰富性。
横波画在书写时起笔要先往下压,然后蓄势蓄力提起,这样笔的弹性就体现出来。书写到中间之后再往下按,按至“雁尾”最重的地方后,逐步顿挫提起,这样才能体验汉碑的金石气。雁尾出锋时不能直接提起来,这样缺少毛涩的质感。逐步提按的出锋就是为了把这种弹性体现出来。在学习《西狭颂》之前,应先从《礼器碑》入手,再去学习其它的碑帖才能把握的更精准一些。如果没有学过《礼器碑》而直接写《西狭颂》也没关系,但是要跟其他的碑贴要相比较,这样才能便于把握住《西狭颂》的自身特征,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狭颂》横波画
横波画
《礼器碑》的横波画粗细反差很大,用笔技巧是杀锋。入笔先按下来,边行笔边提,至笔画的中段后再按,出锋处要逐步提按的送出去,这样感觉的横波画特别饱满,可力透纸背。
如果我们书写完成后把宣纸翻过来看,即使是收笔处,提的最轻的地方的墨色和其他地方也是一致的,和正面书写的墨色一样。我们切记在写波画的时候出锋直接甩出去,这样笔画不够沉实。如果这样书写后再把宣纸翻过来看,我们发现此处的墨色是灰的,墨没能完全透纸,不够沉稳。隶书在用笔上既要使捺脚有一种开张飞扬之势,但又不漂浮。这一笔画是隶书中一个最主要的笔画,需要我们在学习者时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