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临帖的过程当中还要考虑用墨的关系。隶书的用笔和纸之间的摩擦系数,相互之间的作用力相较于楷书和行草用笔与纸的之间的摩擦系数要大。隶书的运笔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这种摩擦力,还要有墨色的变化,轻重的变化。在蘸完一笔墨的书写过程中,要体现起笔的墨浓饱满,收笔枯的效果。我们在写隶书时感觉笔墨跟写其它的书体如楷书、行书不同,当我们写楷或行书时写到笔渴需要继续蘸墨的情况下,这种笔墨的状态继续书写隶书,书写者更能感觉出来笔和纸之间的那种胶着,体现的那种力度。此时书写的线条既有前面的饱墨或涨墨的效果,又有后面墨枯的变化。同时还有体现字与字之间的或者是一个字之间的轻重变化、虚实变化。
图3-23 《西狭颂》
如图3-23下面我们结合范帖的几个字来详细讲解。如图2-23,我们写第一个字时蘸墨必然是多的,这时写的速度要稍微地快一点。笔里的墨多,书写在生宣容易洇,如果书写者此时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长就会过于洇墨。作品中第一个字写得重一点也是对的,就像我们走队伍的排头兵或者唱歌的领唱,起步或起调要压得住,后面就好调节了。如果第一个字没有压住,后面就无从再去调整和把握。
第一个字为“郎”字,墨比较饱,接着写“史”、“幼”、“而”字彼此之间要注意照应,即使是临帖也要当作品来写。至“宿”字笔里的墨不多了,依然不去蘸墨,此时笔与纸的摩擦系数最大,运笔要慢一些,这样刚好去体现运笔的疾徐的变化。至“衞”字略蘸墨,书写局部后再次蘸墨,这次的蘸墨与第一个字不同,“衞”字是枯湿兼备的,有燥有润。我在这六个字在临习中注意了用墨的变化、结体的变化,字与字之间是相互照应的。临习中的各种关系的观照是对后期创作的积累。在我临写时会颠倒字中一部分的笔顺,这是因为隶书相对于楷书、行书在笔顺上更自由一些,有的字可以先确定主体后,再写另一部分,这样能够把这个字写得平稳或者写得更周全。确定了主体的部分其余的部分可以稍微地随意,这样写的字既端庄又活泼。对笔顺的改变要视字而定,不是每个字都不讲究笔顺。“宿”字宝盖头底下部分先写右边的“百”,“百”字作为这个部分的主体,写好这个部分,左边的“亻”旁的空间就可以调整了。如果要顺着写,如单立人占的空间大,右部的“百”挤得就感觉紧迫了。再如“衞”字,我在书写时先写中间,后写右边,然后左边。“衞”字为左中右结构,横画比较多,为了避免横画的平行重复,我选择先写中间的主体部分,此时的笔里的墨不多有些干湿变化,中部写得较细,然后略蘸墨写”亍”部,此部分写得粗一些,墨色润泽,与中间的笔画细,墨色干形成对比,最后写”彳”旁,此部分写得低一点、斜一点,与右部形成错落、动静的变化,使整个字看起来活泼。笔顺书写的打破实际上是使我们在书写过程当中的节奏变化更丰富。隶书在笔顺的书写上为照应。那照应和呼应有什么区别呢?如“吏”字,图中我们能看到笔画之间的连带,上一笔的收笔连接下一笔的起笔,这就是呼应。再如图“吏”字的隶书写法:写完一个笔画,再书写另一个笔画,彼此之间没有笔画的连带。隶书书写的这种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搭配就是照应。有的书写者写隶书也增加笔画联系的牵丝,但这样的牵丝会损伤隶书的质朴,牵丝的连带使得隶书的空间变得繁琐,显得字妍巧。隶书的气象要简朴大气为好。隶书书写笔画之间的照应如同行军走队,人与人之间彼此并没有手拉手,人与人之间相互用余光或者感觉使队伍走得整齐,走齐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照应的。写隶书在整体的把握上要求是非常强的,笔画之间看似断,但更讲究“连”,这个“连”不是外化的“连”,而是一个内在的照应,“连”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这种训练对我们今后在书法创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