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第六个结构的类型为全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就是四边包围中间的一个主体,如“国”、“图”、“困”、“因”字等。写全包围的字要稍微写的收一些,全包围的字形方整,在格内占空间最为充分。要使其在作品中与其他的字互相和谐,全包围的字就要写的收一些,结字紧密一些。“国”字它的字内空间被全包围的框封闭在字内,这类字的内空间最大。如把“国”字写的大一些,它的字内空间与其他字则无法融合,会觉得“国”字在作品中突兀。
如图2-46我们以“教”字为例进行比较,会发现“教”字的字内空间多数是开放的,字的内空间与字间空间相互共有,所以不会产生与其他字觉得孤立的空间。我们看这两个字感觉比较吻合,大小没有反差很大或者说感觉这两个字大小一致。如果要是把这两个字的字外形轮廓画出来,会发现两字的面积反差很大。因此写“教”这样的放射形的字要稍微写大一点,写“国”这样全包围的字应紧密一点,把握了这个结字规律会让我们在创作当中能运用自如。在一幅作品中的字既有收又有放,既有小又有大,整体看起来很和谐,大小变化不感觉反差那么大,局部的对比实际上又很强烈。我们在书法创作当中要注意这些关系,这样写的作品才更有内涵。初学隶书时一开始字内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是看不出来的,要掌握这些阴阳矛盾的辩证方法去解析作品,才能看出来其中内涵。一幅好的作品我们感觉它和谐并不是那种呆板,书法家创作中看似随性,但随性来源于书家理性的把握,这需要长期学习的积淀。
图2-46
全包围的大“口”字旁的变化是很丰富的,如图2-47《西狭颂》“国”字的大“口”,上面的一横为平直,下面的一横曲仰,左侧的竖用背势内擫,往里弯曲,右侧的竖较为直挺,四个角的形态变化丰富,“口”部的外形不论如何变化都要保证内空白的方正稳定。“口”的外形是左宽右窄、上宽下窄的形态,里面的空白是方正的,如果里面的空白是斜的,那么字就会不稳定,如大“口”的外形和内空白都方正,那么这个字就呆板了。恰恰是我们利用在书写时毛笔的弹性,通过笔的提按变化与内空白的对应,写出的外形既有变化同时内空白又方正稳定。如果我们用毛笔字跟钢笔字比较,钢笔字有局限,钢笔字它体现不到这两个方面的兼具,虽然书写的是一个笔画或一个线条,它这个线条实际上是里和外相互作用的。比如写一个捺画,我们认为捺脚它是往上挑的,然而在写的时候捺脚的上边是往下压的,捺的形态是上下两个边同时作用的结果。有的初学者则会只注意挑的成份,忽略上边的按,写出的捺就不完美了。
《西狭颂》“国”字外框
变化形
图2-47
再如图2-48《西狭颂》的“图”字 ,它的大“口”就比较方正,横竖有细微的曲直变化,看似大“口”相对的正一点 ,但是它也不是绝对的正。写这个“图”字中被包围的这部分, 要使其写得舒展,不能窘迫。而且内部的这个偏旁要上紧下松,否则从视觉上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再如图2-49“困”字的“口”字旁,在横竖的搭接的位置关系上注意变化,左竖上粗下细,横画用仰横,起笔处覆盖左竖的起笔处,右侧的竖高于横画收笔处,下面的一横与左竖的收笔处结牢固,与右竖的收笔处衔接较虚,这样横竖的高低、虚实的搭接就形成了多种变化。“困”字里面的“木”字旁上紧下松,左点与“木”字旁的竖密,右点则与“木”字旁的竖疏朗。
图2-48 《西狭颂》
图2-49 《西狭颂》
如图2-50“因”的“口”的外形是左低右高的斜侧形态,内部的“大”字旁写成了“工”字,在空间的布白上上紧下松,这样的字形有仰视的感觉,让人感觉更为雄强大气。这种感觉的产生源于生活中我们对仰视物体的体会,如果我们仰视一座高楼,会发现这个高楼上小下大,上紧下松,这是基于人们观看事物时透视的原理。当人们欣赏书法中的字有这种感觉时,则会产生通感。当我们斜着看一个高楼时,则发现高楼近大远小,在书法中如楷书“因”字的字外形为左低右高的形态,从笔画的分布来说则是聚散的变化问题。
图2-50 《西狭颂》
我们将《西狭颂》的结构结合着范字给大家做了一个讲解,在临习每个字时把它做一个归类,这样就形成了对每个字不同结构类型的一个认识。今后怎么能把握住一个字,把它够写得有质量、有变化,需要我们把握住它内在的规律,既知道它的常数,还能把握它的变数。上面给大家讲解的这些内容虽然看是常数,但为我们今后在创作学习当中的变数会提供基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