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临习的目的是为了梳理规律、掌握规律,为了今后的创作能主动地驾驭规律,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创作的一个能力,这是绕不过去的。有时候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当中或临习中感觉对字帖把握得非常好,从临习的水准看水平比较高,但是一到创作就感觉跟临习的水平反差很大,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前期的学习当中,可能忽略了这种对规律的梳理,或者没有掌握住这些规律。书家看似是用手写字,其实更是用心在写,书家书写的字是把它的思考通过书写来表现出来。初学者临帖往往看重的是书写的数量,一天临习了多少字。有时间去练习当然是好事,但主要是看临习者在字中体现出的思维认识含量。如果临习时思考得很少,那么这样的练习只是练手,创作时必然是有隔阂的。临摹是创作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并不是一个僵化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灵活的。比如不同的学习者对某一个汉碑同时临习,但是由于自身的条件、经历、学养、天分等等不同,对碑的理解也自然不同。于是不同书写者在视角上、层次上表现出来的字有差异。因此在临习过程当中既注重外在的表现,更要注重书写者自身内在的艺术修养。

张建会书法

张建会书法

我们看一幅好的作品,书写者对传统的挖掘都是非常深入的,创作时看似很自由,越是自由,对古人的学习吸收越深入。自由表现和吸收学习古人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学习者往往认为临习得深入,太过于传统,会对书写者的表现力造成阻碍,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这要看学习者对传统的挖掘理解从怎么的一个角度去体现的, 如果是静态的,书写者必然反映出来的书写变化是程式化的、僵化或者是刻板的。如果书写者在前期做的研究非常充分,那么作品当中必然把书写者前期研究的这些丰富性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我们前期的临习一定要把握变化的常数,后期在创作当中体现书写者的变数。创作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书写者对常数和变数的对应关系,也是书写者作品原创性的基础。现在的展览中感觉一些创作作品趋于雷同,这个现象在当代反映得也比较突出。是由于有些作者为了求快求成,没有直接从传统或者古代优秀的范本及书法资源中去挖掘、去学习思考,而是向当代的书家直接取法,这样过多的横向借鉴,急于求成就造成了创作作品趋同现象。实际上我们的学习者要以自己的视角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挖掘研究,这样的作品才有原创性。学习当代人的书法感觉前期进步快,但对后期的学习造成局限,甚至学习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张建会书法

好的作品都是有一定的个性,但学习者不能为了个性而个性。有的学习者没有按照书法艺术的规律,作品中也没有体现到他所驾驭的规律,而是自己想当然的强化一些笔画的外在特征,让欣赏者感觉这种强化是一种习气,甚至剑拔弩张,字的形态各个方面感觉特别的支离。从学习的角度每个作者在吸收取法上、在认知上、学习的基础上不同,这些综合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就是自身的面貌,这个作品的面貌就是作者的个性使然。作品的个性在学习者初学临习过程当中已经逐渐去形成、去积累。只不过学习者的创作作品是将原先这些认知和取舍,以及不同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个作品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既要沉下心来挖掘,同时又要把我们所学通过我们的认知去主观地表现出来。比如说我们在写碑,临摹写得像是相对的,这个像是学习者理解的像、心中的像。我们经常会说要“常写常新”,比如说初学阶段在临一个碑,去认识它,感受它,等到若干年以后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去临那个碑帖的这种感受是不一样的。虽然这个碑帖它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认识变了,那么必然对这个碑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我们在临习过程中主要的是体现这种精神、体现思想、体现书写者的情怀,这需要通过我们临帖时的主观的意识所在。初学时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有这个意识。如果学习者前期没有这个意识,到后边可能再想有,也因为前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惯式,再想突破就很难了。

有的学习者临摹时临得很像,但创作时感觉比较局促,或者说感觉作品不完整,这实际上也是跟他在临帖的过程当中,只注重单个的字,没有考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有关的。学习者应该在临写每一个字时,都要跟其它的字相互照应。这样也是一种基础训练,有了这个意识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更有把握。如果说学习者在前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意识,到创作时就感觉各方面照应不周,在整个书写过程当中也感觉无从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