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习创作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反映了一个书法人的状态、人文素养、情操修为。书法是人生的教科书,学书者看着是写字,其实是通过书法对我们作为人的个体的一个教化,最终达到的是人书合一。书写的字反映了人的修为、情操、情志、精神、思想,所以说我们在书法学习的过程当中并不仅是就字论字,而是把人和书法的关系统一起来。在书法创作中人文的素养和情操修为一同参与了书法的研习创作。人们常说学书是修身养性,写书法的笔是软的,宣纸是洇的,在我们书写的过程中,运笔提按变化,这其中书写者手上的控制,书写者的气息和呼吸、书写者的精神是互为一体的。也有人说学书法如同练气功,练书法的状态要求心静,在书写过程中书写者的呼吸跟书写的过程是一致的,精神是专注的。我们现在社会节奏比较快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心情或心境略有浮躁的时候,当我们拿起毛笔放下生活中琐事的牵绊,安顿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整洁,学书的过程也讲究仪式感,并不是随便拿一个纸张在那简单的书写。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作者写的字,写完后随便一团,书桌上比较凌乱,墨到处都有,看似不拘小节或者是书写时的激情所致,但是这样杂乱使我们的字并不能够把我们的内心的那点微妙的东西呈现出来。所谓静能生慧。我们在临习的过程当中,一开始可能边临习,内心还有些浮躁,有些杂念,随着书写的专注逐渐地把这些都排除了。古人对文房四宝甚为讲究 ,书斋的环境布置,书桌上水滴、镇纸、墨床、臂搁等都很雅,在这样的环境中临习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的学习环境和创作的条件是优于古人的,但我们有的作者却少了古人的文心。我们的学书者可以先从保持书房或书桌的整洁开始,量力而行,一点一点去添置,去培养我们的文心,坚持下去。如果是在一个凌乱的环境下学习,越写越急燥,甚至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书斋

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书法上再大的成就也是由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而成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长期不懈的坚持是最重要的。书法的学习跟其它的学习还有一些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书法的学习既要学习者能理解,还得要有手上的这种表现,认识和实践是要统一结合的。但往往学书的过程并不是理解了,手就能表现出来,即使能表现出来达到熟练挥洒还有一个过程。在学书的过程中也是人磨墨,墨磨人的过程。学书本身就是一种修为,书法学习是量和质的这种关系,学书对量的积累周期相对比较长。我们的书法学习也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进步的,有时我们感觉退步了,实际上正是进步的开始。当初学者学习书法刚拿起毛笔,按照字帖进行书写,临摹得有几分像就感觉有一定的提高,但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可能感觉越写越退步了,这实际上是提高了,是学习者的认识提高了,此时手的表现跟不上眼力的提高。这需要学书者在学习上有一个心理的准备,即使是书法家在从事书法创作实践也会有时感觉退步了或者遇到瓶颈了,这其实正是书法进步的开始。如果我们感觉每天都在进步,感觉越写越好,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也不现实。我们在书法学习中就是要这种甘苦自知,也正是在学习的苦中才有这种快乐,书法家的心手双畅都是从这种永远不满足的艰苦学习中积累出来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才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书中遇到瓶颈就像打拳一样,当一拳打出去后力量也达到了,再想发力只能是缩回来再打第二拳,如果当我们打出一拳不收回,还想再打那是没有力的。缩回拳头就像学书者重新去思考,可能此时手上仍不知道怎么去表现,但心里对问题的思考始终没有放下。

我本人从拿毛笔那天起,至今没有间断,虽然不是天天书写,但是书法跟我每天都没有隔离。学书者临写的作业或者是作品要保留一段时间,到后面的阶段如果感觉退步了或者遇到瓶颈了,可以把当下的作品或者作业跟以前的做一个比较,可能这样就有信心了。前面感觉写得非常好的作品是当时的一个标准和要求,后面认为作品写不好是当下的要求。所有书法的进步都是从眼力的提高开始的。对书法要求的标准高了,所以看当下的作品觉得退步了,但相比以前其实是进步的。所以说我们在书法研习创作中要有这方面的自信,有兴趣、要坚持。可能我们当下进步得有点慢,但是你有丰厚的积累可能后面进步得很快。

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文中谈到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天分,第二是见识,第三是勤奋。天分作为艺术学习和其它的各个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学书者虽然有天分但缺失了理念方法,或者理念方法不正确也使得学书者的天分被消解。我们也看到有些年轻的作者天分非常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反映在他的作品当中就平平。而有一些作者初始看不出他的天分,而后面他的发展很好,天分被激发出来,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天分非常充分。所以说这个天分它是动态的,只要我们学习的方法理念正确,天分就能够激发出来。当然天分也是客观的,并不是说我们想有就有。

见识和勤奋是主观的,我们在学习者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跟我们自己主观努力有关。见识这方面我们当下也是优于古人,大量的高清出版书籍,各种的书法展览、众多的书法培训都有利于一个时代书法的进步,所以说我们现在这个见识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恩赐和福祉。我们看的书法资源太多,也使得有些作者眼花缭乱,面对大量的书法资源无从下手——怎么去取舍,怎么去吸收?因此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去对应:一是要有主见,但是不能固执。二是善吸收,不盲从。我们看到大量的作品会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或者认为按照一个碑下手,下定决心写十年,不写十年就不写其它的,这样就过于偏颇。学书者要有主见但不固执,要善吸收但不盲从,这也是我艺海泛舟之舵。

勤奋,这是我们作为书法研习创作必须的,如果说学书者没有勤奋作为基础,即使有天分,见识广,也不能把这些才情通过作品物化。但是这种勤奋是在有见识,有主见的吸收的情况下的一个勤奋,并不一定是埋起头来一天写多少字,写几个小时,这种勤奋应作为学书者的一种常态化去坚持,不能一曝十寒。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节奏快了,分工细了,我们相对的完整的时间不多。但是学习书法的时间又是无处不在,学习空间无处不有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利用。所以说天分、见识是抬头看路,勤奋是埋头拉车,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

清 伊秉绶《隶书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