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临习范帖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着照相技术对原刻石的一个清晰再现,这样我们把拓片、 拓本、原石三者进行对照,在临摹时对范本中字能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我们学习的范本它实际上是刻石,我们的临摹也不是要还原墨迹。书写刻石因为年代的久远使文字的笔画斑驳、风蚀模糊,这种状态不是原先呈现的状态。我们在书写过程当中要体会这个字的内涵,并不是一个对原始状态的再现,而是一种表现。这给学习隶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同时给了我们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汉碑刻石这种自然的风蚀剥落,给我们丰富的意蕴,让我们去解读。一般来说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这是因为隶书比较平正,初学者上手学习相对比较容易,能写其大概。但到了深入阶段提高就变得困难了,它不是像墨迹范本那么清晰,汉碑的难度在于书写者怎样能更好地表现字的内蕴。
《西狭颂》
电脑反白
图3-24
如图3-24《西狭颂》的拓本是黑底白字,我们感觉它的意蕴特别丰富,但我们把《西狭颂》的拓本通过电脑翻转成白底黑字,就会觉得其中的字支离刻板,意蕴被消解了。因此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电脑对原帖的翻转无疑是最准确的,何况我们的临摹还达不到还原碑帖的程度,书写者越想去机械地还原碑刻,可能写得就越支离刻板。学习者在临习过程当中既要动手更要动脑,同时还要练眼力,训练三个方面的结合。对隶书的临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写像,这个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是显性的,如临摹的笔画、结构和所临习的范本比较接近;另一个是内在的,是隐性的,如临习表达的精神气韵像碑刻范本。隐形的精神气韵需要在我们临习的过程中多体会,这也为以后的创作积淀基础。
图3-25 《西狭颂》原石照片
如图3-25,汉碑的原石是比较大的,古人为了方便临习,通常是把碑刻拓下来,然后割裱成字帖。这样带来了学习的方便,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由于割裱发生位置上的改变,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是原始的这种状态。如我们看到某一页字帖觉得不和谐,感觉字与字之间关系支离就是割裱后组合的原因。在原碑中字与字之间是有彼此照应的,在割裱之后只能是保证原碑文字的顺畅,因此我们还要研究碑的整拓。《西狭颂》的整拓是它原始的状态,每个字在这整幅里感觉是平和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书家的创作意图,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整体关系,对今后的创作也是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