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西狭颂》合体字中第二种类型之上下结构,上下结构是注重字的重心,要把握好重心关系。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为天覆,二为地载,三为中突。天覆是指上方的结构笼罩下方的结构部分,如宝盖头、人字头的字等。如图2-25《西狭颂 》的“守”字上面宝盖写的要宽,下面的“寸”这个部分写的要窄。我们在对一个上下结构字要看它是突出哪个方面,突出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要收。与天覆之相对应的就是地载,天覆是上方笼罩下方,上方要突出。地载的字要下方擎住上方主体,下方要突出。
图2-25 《西狭颂》
图2-26 《西狭颂》
如图2-26“丰 ”字下部的长横要托住上方的主体部分。如图2-27中突的类型如“安” 字,它是上面和下面比较窄,中间的横突出。对于上下结构字的变化,不论是天覆、地载、中突任何一种类型只能突出上下结构其中一部分,或上或下或中,不能上下同时都突出。如上下结构的字同时突出两个部分,那么这个字就没有了对比关系。突出的部分与之相对应的部分体现了横纵的对比关系。虽然隶书是取扁势,但它是横和纵相互对比的结果。如天覆的字,突出的那部分之所以感觉到它的突出,是书家通过其它笔画的收缩而使这个部分显得突出。收与放是相应的,并不是一味的把笔画进行伸展。在对字结构的处理上有时往往是要用逆向思维,反向地去体会。如“安”字,如果我们把宝盖写大了 ,那么中间的横就显的短,如果宝盖头写的稍微再窄一点,那么中间的长横就会显得更加突出。
图2-27 《西狭颂》
我们在临习上下结构的字时会发现,很多上下结构的字呈中轴对称的特点。书法家为了字结构写的更具艺术性,往往会打破这种对称。如图2-28《西狭颂 》的“崇”字,在书写时要把下面的“示”向右挪移,使得“山”与“示”中间的竖不在一条竖线上,打破空间上的对称,使这个字活泼生动,这个我们在临习当中要去体会。
图2-28 《西狭颂》
再如图2-29“无 ”字,四个竖画处于三横的右侧,并非居中。下面的四个点要注意它的轻重、长短、曲直变化 ,四个点要跟上面四个竖要基本对应,有一个照应关系。在临习上下结构的字时,要注意对称的字书家是如何做打破对称处理的,积累变化的手段。
图2-29 《西狭颂》
再如图2-30 “柔”、“姿”字上下结构的两个部分不是取中心,而是营造中轴错位后的重心平衡,看似上下结构稍微的一错位,这个字的精神就显现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写隶书容易写呆板,因为它的结构本身是相对平正的,我们书写时再找中心,形成中轴对称的字形,那它的精神就被消解了。这也是我们在隶书临习过程当中要注意的,上下结构尤其要把握住这些关键点。
图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