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看《西狭颂》上下结构当中的第四个结构类型上中下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字。如图2-35“常”字天覆的字,要把宝盖头写的伸展开,中间的“口”写的最小,与宝盖头的宽形成对比,下部的“巾”写略宽,这样上、中部之间强烈对比,用下部的略宽来进行平衡。如果用数字比例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假设字的宝盖头的最大宽度为1,那么中间“口”的宽度为字的最大宽度比例的⅓,下部的“巾”字旁为字的最大宽度的½。这种1:⅓:½的收放对比关系是书法经典中常用比例关系。书法家先是充分的制造收放变化的矛盾,然后通过下部略宽来进行平衡,让整个字既有变化,又不会觉得变化突兀。“常”字从整体的字形来看是上大下小的字形,从字的“口”与“巾”局部组合来看是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常”字的字形既没有与天覆的规律性相悖,又有书家变化的主观能动性。

图2-35 《西狭颂》

总体来说上中下结构是上下结构的范畴,有了上面对上下结构的学习,再去把握上中下结构的字会更容易一些。为了加深对隶书结构的理解,我们把它与楷书或行书的“常”字进行比较会发现,如图2-36楷书或行书的“常”字虽然也遵循天覆的结字特点,但“巾”部竖画的处理在楷书或隶书上是不同,楷书的“常”字“巾”部的竖是拉长的,《西狭颂》中“常”字“巾”部是短的。

唐 柳公权《玄秘塔》

宋 米芾《紫金研帖》

图2-36

再如图2-37“师”字“巾”部也是短的,《张迁碑》的“师” 字“巾”部虽上面长,下面依然是齐的。隶书这种重心下移,扁的字形,具有一种古拙意味。有时候我们说学习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当接触楷书以后,对它用笔形态、结字的规律有所了解,再去学其他的书体,可以体会不同书体之间的异和同,书体之间可以互相的佐证和参照,这样对我们学习把握对某一书体的特征会更加准确和清晰。

《张迁碑》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图2-37

如图2-38“嘉”字为上中下结构中突的类型,写的时候把中间这横突出,注意它的波折,雁尾比较长,要挑上去运笔远送,整个字这一笔最见精神。我们把隶书基本笔画掌握了,在书写的字中基本笔画要跟字的整体关系和谐,要根据字的具体情况而变化。下部的“加”部往右移,不是一个绝对的居中。

图2-38 《西狭颂》

如图2-39“画”字为地载的字。“画”字横比较多,要注意长短、方圆、曲直、粗细、干湿的变化,要注意横画排列组合的外形,免得无序繁杂。“画”字横比较多,写起来字形较长,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横写的间距紧密但不可过于拥挤,过于拥挤则会觉得字拘谨。如横画排列过于疏朗,则会显得字松垮。“田”部的横最为细短,通过对比显得最后的横波画最为突出,它作为字的主体承载着上部。

图2-39 《西狭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