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到创作时会提及创作的思维意识,那么这个创作意识在什么时候形成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当学习者拿毛笔书写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创作意识像一颗种子,一开始学习就应埋在学习者的心里,随着书法学习的层层提高,一步步建立起完整的书法思维体系。初学书法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写字时注意了这个问题,忽略了那个问题,或者注意了前面的问题,却忽略了后面的问题,总是顾此失彼,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这是因为初学者还没有把握好书法中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汉代蔡邕《九势》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意思是书法起源于自然,自然产生了之后就有了阴阳,书法中有了阴阳矛盾,就产生了形势变化。王羲之《书论》中说到:“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之书。”《书论》中说到的迟与急,曲与直,藏与出,起与伏都是书法中对应的阴阳矛盾,也是书法赖以变化的手段。在书法作品中需要书写者能够把阴阳矛盾的变化做到对立统一。
一幅作品怎么叫水平和质量比较高,看其书法作品中在阴阳矛盾这两个方面的一个对应,看其阴阳矛盾变化的火候分寸 ,它不是孤立的看而是放到一个环境当中。所以说书法学习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呆板的、教条的一个学习,实际上是非常宽泛的、自由的。当然我们初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标准。但到学习后来阶段,则感觉它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书法学习能借助的标准和模式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有轻就有重,有长就有短,有虚就有实等等。从书法作品上它不可能是只呈现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或者说光体现一个方面而把那个方面消解。阴阳矛盾是受相互制约的。书法中讲“计白当黑”,黑与白是两个方面,假设我们用墨写在黑纸上,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呈现不了文字。我们如用墨写在白纸上,字迹就非常清晰。所以说“计白当黑”是黑与白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我们在书法学习的初始要有这个意识,这样也是为我们今后由临习到创作怎么去过渡打下基础。对于书法的临习并不是单纯的临习就是临习,以后的创作是创作。从临摹到创作怎样去过渡?这中间要找到一个什么钥匙才能把创作的大门打开?这把钥匙就是在临习打基础的时候,已经为创作的所需要素做了一些积累。我们在临习《西狭颂》碑范字的时候,要从前面所谈到的隶书的用笔、基本笔画、不同的结构类型等方面,提炼出《西狭颂》碑中字与字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也正是在书法创作当中需要的内容。
1. 大小对比关系
下面我们继续结合着《西狭颂》从中给大家梳理出大与小,开与合,聚与散等矛盾关系。下面第一个我们看《西狭颂》里面的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如图3-12“继”字,由于笔画比较多,写得比较开拓,相对大一些。这四个绞丝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变化形态。再如“天” 字笔画少,字形写得比较小。从作品的角度“继”字与“天”字形成大小对比关系,从字内空白处相对来讲两个字比较吻合。“继”笔画多,字形大,字内空间紧密,如把“天”字写得和“继”字一样大,由于“天”字笔画少,字内空间就会变大,两者的字内空间就形成一个反差,反倒感觉不和谐。一般来讲我们写笔画多的字要大,但笔画写得要稍微的轻一些,字内也有重的笔画和轻的笔画的对比。笔画少的字要相对写得收敛,字形小一些,但笔画要写得重。在一件作品中字与字之间在外形上要有大小变化,字与字之间在字内空间上要求统一。
图3-12 《西狭颂》
2. 开合对比关系
我们在讲合体字的左右结构涉及到这两个字,如图3-13,一个是“阳”字,左右结构为开式;左右关系为相向的。另一个“龙”字,左右结构离得比较紧,为合式;左右关系为相背。“阳”字虽左右结构离得远,但左右偏旁的笔画都向中间去伸展,字内空间呈外紧内松。“龙”字则是左右偏旁靠得紧密,都向外伸展,字内空间呈内紧外松。我们在创作时会遇到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用开合对比关系来进行处理,使之有不同的变化形态。
图3-13 《西狭颂》
1. 聚散对比关系
如图3-14,“寡”字笔画之间比较紧密,字形团聚,虽然四点水写得是打开的,但感觉还是向内聚的。“外”字笔画之间写得比较疏朗,左右结构为相背,字势开张。在创作中我们选择的创作内容的字,有的字具备向外伸展开张的形体则可笔画写得散一些,让其气势更为开张,有的字则方整规矩,这样的字则可以写紧凑,使其精神团聚。两者互相对比,互有依存。
图3-14 《西狭颂》
2. 轻重对比关系
如图3-15,在《西狭颂》中的“徒”字,整体的笔画比较粗,字的分量感就比较重;再如“刻”字的笔画则比较细。在创作中不同的字或相邻的字要有轻重的对比关系。在创作中把不同的字写得轻重不同,会形成轻重对比的节奏。重的字从视觉上向前进,轻的字则感觉向后退,不同字的轻重对比会使得作品具有远近虚实的立体感。
图3-15 《西狭颂》
3. 长扁对比关系
如图3-16,《西狭颂》中“审”字字形比较长,呈纵势,“李”字字形较扁,呈横势。在创作中谋篇布局,书家犹如导演,在一部电影中选取的演员有高矮胖瘦的区别,书家创作时书写的字亦然。有的字适合写长,有的字适合写扁,长的字伟岸挺拔,扁的字敦厚扎实。正如明代汤临初《书指》中所说:“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其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极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
图3-16 《西狭颂》
4. 方圆对比关系
如图3-17,《西狭颂》中“柙”字形比较方整,但要方中寓圆,如一味的过方则会觉得字刻薄呆板。“守” 字的宝盖头呈圆弧形,下部的“寸”的竖勾也是圆弧,整体字形较圆。方的字势阳刚,圆的字势阴柔,在创作中要使不同的字形方圆不同,应方圆兼备,阴阳相合。
图3-17 《西狭颂》
5. 虚实对比关系
如图3-18,《西狭颂》中的“县”字由于年代久远风化所致变得斑驳模糊,这样的字在创作当中体现虚实给我们一个意向上把握,书写时用涨墨使一些笔画粘连一起,使字的局部看起来不太清晰,这样的字给人以虚的感觉。“不”字笔画交接的比较清晰。一幅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要有虚实节奏的变化,写的实的字虽表现的更充分,但容易显得单薄,写的虚的字虽然感觉这个字不清晰,写的比较含蓄,粘连在一起的笔画形成了面的感觉,加强了作品中点线面的节奏。面对这样斑驳的字在书写时看似书写的不是特别精准,确是在精准的前提下的一个概括。加上宣纸与墨之间的渗化形成这种涨墨的肌理,和碑刻的残破模糊形成对应。书写的笔画看似模糊,但仔细观察内部的笔画是非常清晰的,要求含蓄并不含糊。虚和实的对比关系特别是在隶书大字作品在展厅展示时,和别人的作品放到一起相互比较,有虚实对比的作品从视觉上是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虚的形成块面的字视觉浓重感觉它向前进,交待清晰的字不如前者视觉感强,往后退,这种视觉上的前后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当代书法创作欲追求视觉冲击力,让作品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就需要创作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初学临习要先求实,把笔画书写清晰,然后在实的基础上再找虚。这种对字的虚实对比的处理能力是要在我们临习的阶段去训练的。
图3-18 《西狭颂》
1. 正侧对比关系
虽然我们说汉字为方块字,但不同的字的字形结构有正有侧。正的字是指对称的字,犹如人的形体正面向前,五官肢体是对称的。 侧的字是指不对称的字,犹如人的形体转向一侧。如图3-19,“木 ”字是一个对称的字,但书写时要注意变化,有意识地打破对称。如“木”字横短竖长,撇低捺高,撇收捺放。在撇、捺和横、竖的交接上,撇接横,捺接竖,避免了三笔的相交。横竖的交叉也保持了上紧下松的关系,并非十字对称交叉,横下方的竖较长为撇捺的伸展留足了空间。在书家处理这种对称的字时,越是对称的字越要反对称,最终看起来还是对称的,仔细审读时则会看到字内隐含的变化。侧的字如“于”字,它的竖勾先向右弯曲,再向左放出去,欲左先右。从整体字形上来看,两横居于字的右侧,虽然字形险绝但字的重心是稳定的。侧的字更要注重它的稳定和正的感觉,那么正的字要侧一点,注意它的姿态变化。正与侧是一个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字的结构处理应是平正之中愈险绝,险绝之中复归平正,这样的字才具备中和之美。
图3-19 《西狭颂》
2. 曲直对比关系
每一个字中要有曲直对比,字与字之间也要体现曲直关系。如图3-20,“清”字笔画都比较平直,但是它直中含曲,直大于曲。如“氵”三个点笔画上边线较直,下边线较曲,“青”的横画也是上边线为直,下边线为曲。阴阳矛盾从方位上来区别,上为阳,下为阴,点画的边线曲直也符合阴阳的这种关系,曲直相互依存,曲直相生,刚柔并济。“缚”字以曲为主,如“纟”上部呈弧线,右部“寸”的横和竖勾曲度都比较大。其余的部分以直为主。在一幅作品当中都是以直为主的字,显得呆板,都是与曲为主的字,则觉得缺乏阳刚之美,缺乏力量感,不够沉稳。曲直相互结合则沉稳又活泼。当“清”字的直、方整,遇到“缚”字的曲、圆转,两者看似对立,但笔画之间的曲直相生又使得他们之间是统一的。
图3-20 《西狭颂》
收放对比关系
我们前面讲大小对比关系与收放关系相类似,从不同的侧面去观照它,跟大小有相同之处,但也是有区别的。如图3-21,“刊”字笔画少,写得要小一点。这样的字一般要写得重,但也有笔画少写得轻的情况。
图3-21 《西狭颂》
一般来说,笔画少的字要收、要重。但是在一些作品中也要区别对待,需要逆向思维。我们在字的处理上不要机械,经验中遇到有的字必须重就得要写重,作品局部的空间气息需要把这个字写轻,那么这个字又是笔画少,就要写轻。可能这个字不如我们印象中的这个字更规范,特征也不够明显,但是它放在整体上和谐,那么这个字就是好字,就是妙字。因此对字的处理要有一般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它不是死的。在作品的章法中要有这种动态性把握,或者是逆向思维。建立了这种立体的思维,创作中写的字才不是机械的,它是审时度势的,是灵活的。在我们对汉碑的临习、对《西狭颂》研究中,碑帖内有好多这方面的关系及细节,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对隶书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习者每天写多少个字,而是要善于发现规律,掌握字结构变化的常数与变数。在章法处理的动态当中把握这些规律,把握住字与字之间的一些关系。这实际上是比较难的,但是也是从临摹到创作转变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这种能力的积累决定了学习者将来创作水平的高度。将来作品质量的提高和临习时这种积累有直接关系。
《西狭颂》拓片局部
如图3-22“惠”字,收与放都是相对的。放是指一种体势的开张,在我们书写时的心境和用笔体势要整体上把握,如果书写者的心态特别拘谨,手底下运笔也拘谨,这样书写状态是想放开也是放不开的。“惠”字看似很紧密,实际上它体现的是放。
图3-22 《西狭颂》
我们从《西狭颂》里的范字举了十个对应的关系,学习者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梳理,其中的矛盾关系很丰富。初学者可能从字帖中看不出这些对比关系,主要是没有掌握发现字中内涵变化的工具。这十组对比关系就是我们对《西狭颂》分析解读的“钥匙”,以收放为观照的点就会发现字中的收放关系,以曲直为观照的点就会发现字中曲直的对比关系等等。欣赏字帖时我们的眼睛总是会看到我们的大脑选择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讲矛盾对比关系的意义。初学者跟着老师学习,要学会举一反三,不能教一个就学一个,应该学会老师分析解读字帖的方法。一般的初学者恨不得跟老师学会了那种方法,就自己掌握了,其实书法学习难就难在这儿:老师教是一个方面,还得发挥我们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师心不师迹”。“师心”就是跟随老师学习方法;“师迹”是直接学习老师的字,老师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不懂得去主动理解。初学者按照老师的字那样写最初进步很快,甚至有的同学模仿得很像,如没有深入的能力就会停滞不前。跟老师学习可以借鉴老师的经验,这样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站位高,视野开阔,有了老师的学习经验,会让初学者少走弯路,但是它不能替代学习者的思考。学习者在学习书法之初就应该培养爱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一开始会觉得很困难,但学得久了,思考得久了,将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一个好的字或好的作品是要书写者制造矛盾,然后平和矛盾。如果我们没有制造矛盾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书写类似于美术字的书写。所以说我们在隶书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把笔画、把这个字都放在环境当中去考量,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基础,也是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