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从独体字开始研究,隶书是呈扁式,一般写隶书的时候要叠成竖格,在竖格里写扁字,符合隶书章法的字距疏朗,行距紧密的一般特点。把字放到格子里有利于对整体的把握。由于有格的提示,书写者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参照。在有格的纸上写字,书写的时候能逐渐地把心沉静下来。如果我们拿一张纸随随便便、错错落落的书写,书写一段之后就会发现在视觉和画面上缺少安排,而且也不能让我们的心能够沉下来,反而觉得内心有一种躁动,这是因为我们在书写时这种书写情境,书写状态,视觉感受都会对书写者的心理起作用。用沉静的心去练习书法,对我们的身心是有好处的。如图2-5下面我们看“王”字一横为俯横,用笔逆入平出,第二个横是平横。两横长短差不多,略有参差变化。竖画上重下轻,回锋要有力。下面这个横波画要略长于这个上面两个横画,收笔处要含蓄,尾部不是把它完全放出去,而是要含住气。

如图2-6把它横画的长短变化与楷书的“王”字来比较,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楷书的“王”字三横之间的空间比较大,字形呈纵势 ,隶书的“王”字横画之间的空间小,字形呈扁势。隶书“王”字三横的长短对比反差小,楷书则反差大。从字的形态上来比较二者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写隶书,遇到横画比较多的字就是要突出一个横,其他横跟这个突出的横在长短上反差不要特别大,当然也有个例。

隶书

楷书

图2-6

如图2-7我们来写“不 ”字,横画回锋起笔,形态为仰横,略有弧度。在书写撇时要注意它的弧度是由若干个小直线转成的,书写时不是一笔抹下,收笔回锋。隶书里撇和捺的关系一般是平撇竖捺,捺要往下边走边按,至最粗的地方然后提笔,出锋处要含住锋。下面的竖画要由轻到重。在此强调一下,竖在字的下部时为上轻下重,在字的上部则是上重下轻。我们看这个“不”字既有长短变化,又有横和纵的变化,从笔画的分布来看是很均匀的,“不”字的六个笔画,由中间一点向四周呈放射状,但是它又打破了这个对称。从笔画来讲它们彼此相交,笔画之间既有关联又交待的很清晰。我们看一个字既要看它的完整性,笔画合之为一个字,分之则每一个笔画都要交待的非常清晰。那么我们看这撇、捺、竖之间的关系,竖没有在撇捺之间交汇点,而是偏向捺画。不论是隶书还是楷书在书写三笔时都不能相交,因为三笔相交在一起,彼此覆盖,笔画交待不清晰,显得含糊。我们看“不”字的笔画既感觉凝重又感觉笔画清晰,这种搭接法使字灵动轻松。

图2-7

如图2-8我们看“古”字,横画回锋起笔,起笔要按下去,中间提起来,至雁尾按下来,出锋送出去,把力量含住。竖画上重下轻,下面的口要写的相对大一点,字形呈扁势。字结构呈外紧内松的状态。书写时要注意书写性,要有笔触感,横折的横写的笔画干一点,这样能更清晰的看出搭接时的这个形态,横折为两笔构成,这种虚实的搭接会增加横折的阴阳矛盾变化,使其更丰富。横折处除了虚实笔触搭接变化,还有横折呈现的外拓与内擫的弧度变化,如图2-9通过比较会发现《西狭颂》的横折为外拓,《礼器碑》的横折为内擫,《张迁碑》的横折为直,我们临摹不同碑刻时要进行区别。

图2-8 《西狭颂》

《西狭颂》

《礼器碑》

《张迁碑》

图2-9 横折比较

如图2-9我们再看“木” 字,“木”字由横、竖 、撇、 捺四个笔画组合而成。横画逆入平出,竖画处于横画上方的一段为上重下轻,横画下方的竖为上轻下重,整体略有弧度。撇画起笔处注意与横竖三笔不相交,撇低捺高,这样的笔画组合打破了撇捺的左右对称,精微的变化之处使得这个字气息生动。如把笔画交接处写成如“焊接点”一样的实,则会让人感觉看似凝重,实则死板缺少生气。

图2-9

如图2-10“五”字,横画是仰画,横画有平、仰、俯的变化,平很好理解,就是水平。俯这里主要讲的意思是俯视,是指人从上往下看。弧度向下的横类似于人的脸,俯横也就是向下弯,反之仰横就是向上弯。这个撇改成一个斜画,横折部分改变了方向,与撇形成交错,但要注意这个笔画的交错角度不是对称的 ,不对称交错从笔势上、空间的分割上都比对称更丰富。最后一笔的横波画为仰横,与上面俯横形成对比关系。

独体字是由若干基本笔画组成的,在处理独体字时笔画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使之能够修短合度。

图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