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书法作品的观照分为法度和性情,形神兼备,沉着痛快三个方面。我们临习碑帖是书写技能上的提高,是在法度上的完备。明代杨慎《墨池琐谈》中说:“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技法,没有情性,作品的神采就出不来。没技法只有情性,作品的神采就不扎实,表现不好。因此在临习过程当中重视技法但不能忽略性情。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意思是书法之妙,在于神采,形质次于神采,两者兼备可达到古人的水平。没有形,神采无所依托;只有形没有神的作品死气沉沉。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提升。在我们初学书法就要有这种形神兼备的意识,初学阶段可能没有这种表现的能力,但是要有这个意识。
一幅好的作品不管是什么书体都要沉着痛快。隶书的书写沉着容易,痛快难,行草则是痛快容易,沉着难。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建议写行草的作者要写一写篆隶书,写篆隶书的作者也要写一写行草。这是因为行草书书写的痛快之中要反应出用笔的沉着,隶书用笔的沉着当中也要不失痛快,不同书体的优点可以相互吸收、相互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在临习过程当中把握的。
图2-1唐 张旭《古诗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