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西狭颂》半包围结构的字,半包围结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边包围一个主体的字。一般来讲有这样几种形态,如上、左两边包右下,如“石”字。左、下两边包右上,如“道”字,上、右两边包左下,如“司”字。左、上、右三个边包下,如“同”字,上、左、下三边包右,如“区”字,左、下、右三边包上 ,如“幽”字。 我们把它分成六种类型,每个不同的形态怎么处理,实际上也是有一个基本的规律性。在《西狭颂》文字当中,这六种类型的字不是都有,也可以结合其他汉碑隶书的例子来研究。

我们看左下包右上的字,这种类型的字有走之旁的字比较多,由下方擎住主体,因此捺脚要把它写的伸展。如图2-40“连”字,“连”字先写“车”部,为了方便安排,也可以先写走之的捺的部分,先确定好这个主体,然后再安排那几个点。有经验的书友知道有时候写走之部时可以先写点,如果几个点安排的不是那么准确,可能会侵占了最佳安排捺的位置。

图2-40 《西狭颂》

如图2-41“威”字为左上右包下的类型,由撇、横、戈勾组成半包围结构,戈钩出锋要往平处走,往远处走。戈钩的撇写成竖画,这个竖和戈钩的横势形成对比。下部“女”字旁往右挪移,不使其居中,与戈钩的一侧紧密。“威”字的斜画比较多,相对比较难写,在笔画位置的分布上要稍微匀称一些,使其动中寓静。

图2-41 《西狭颂》

如图2-42“阁”字,门字框包围“各”字。“阁”字为对称结构的字,尤其要注意左右的反对称变化,“门”字旁的左长竖略有弧度,上重下轻,右长竖偏直,上轻下重。墨色上“门”字部左秀右枯。下部“各”字的“夊”居中,下面的“口”偏右。“阁”字整体看起来好像很均匀、很对称,但是它字内有微妙的变化,细心体会时内涵才会显现出来,这样反而觉得这个字更为耐看。

图2-42 《西狭颂》

我们再看上右包左下的字,如图2-43“可”字,写上右包左下被包围的这部分,要往左面移 ,这样的处理会使得“可”字的外形更为方整。它与楷书的“可”字结字不同,楷书“可”字的竖钩会向左分布,“口”写的更小一些,在重心上比较稳定,如图2-44。

图2-43 《西狭颂》

唐 欧阳询《九成宫》

唐 颜真卿《多宝塔》

图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