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或部首组合而成的字。有些偏旁部首是由独体字变化而来,因此前面我们讲独体字是书写合体字的基础。合体字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左右、上下、左中右、 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六种。

下面结合《西狭颂》的一些字来进行解析,先从左右结构讲起。首先看单立人旁的字如图2-11“伯”字,单立人旁撇的写法与楷书正好相反,楷书是从右上起笔向左下撇出,上重下轻,隶书则是从左下起笔向右上挑出,下重上轻。单立人旁的笔画比较少,在字结构中占的空间比例要相对小,右侧的“白”占的空间更大一些。如图2-12“促”字的单立人旁在用笔上与“伯”字有所变化。“伯”字单立人的撇比较润泽,竖画上重下轻,竖线的右侧有一定的弧度。“促”字单立人旁的撇书写苍劲,竖画刚直,书写铿锵有力,上轻下重。这里通过对比目的是使我们在临的时候,掌握单立人偏旁的写法,同时又注意它们之间的变化。“促”的字“口”的横折搭接关系也和“伯”字“白”的横折不同,前者的横折向上突起,外形内擫,后者的横折搭接圆润,外形外拓。 “促”的“足”字旁的撇捺借鉴了篆书的写法,《西狭颂》篆书的意味比较浓,在某些字上这个特征会比较明显。

图2-11 《西狭颂》

图2-12 《西狭颂》

如图2-13“徒”字,左边是双立人旁,它跟楷书的双立人旁的形态不一样,两者变化很大。楷书的双立人旁,由一个短撇、一个长撇、一个竖构成。隶书的双立人旁多是由一个撇和一个横折弯钩组成。单人旁的竖接到了第二撇的右侧,竖变成了一个竖弯钩。这样的比较只是单纯从形态上来进行区别,从书法史的角度是先有了隶书,后有了楷书。“徒”字从左右结构上来看双立人旁呈纵势,右部呈横势,左右偏旁之间形成纵横对比关系。

图2-13 《西狭颂》

如图2-14“德”字的双立人旁和楷书的双立人旁相近似。《西狭颂》刻于西汉时期,它形成的这个时期楷书还没有产生,但为后期楷书的双立人旁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变化的基础。我们看这个卧心钩的出锋要比较含蓄、内敛,写的不是那么夸张突出。“徒”与“德”字的双立人旁形态不同,左右的关系也不同。“徒”字左右偏旁的两部分左纵右横,“德”字左右结构的两部分都呈纵势,卧心钩横向伸展予以对比,左右偏旁呈左高右低的错落形态。

图2-14 《西狭颂》

如图“汉”字左部为三点水,三点水的左侧外形呈弧线,三个点的大小、方向要有变化。右部偏旁基本为对称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打破对称,如“草”字头左宽右窄,“口”的两横,上横直、下横曲,上横线质干涩、下横滋润。左右的两竖,左竖粗细一致,右竖上粗下细,两竖的方向也是不对称的。下部的两个点是左方右圆,左轻右重,左纵右横,写得要活泼有动感。

图2-15 《西狭颂》

如图2-16“浚”字三点水与“汉”字的三点水形态不同,“汉”字的三点水形态较为稳重,“浚”字的三点水变化明显,形态活泼,第一点宽厚迟重,第二点细长尖锐,第三点短小精悍,三个点形态各异又共同组成一个圆弧的整体。“汉”字与“浚”字左右的两部分组合关系也不同,“汉”左右距离较为紧密,左右关系为合,“浚”字左右偏旁打开,中间的空间留的很大,左右关系为开。我们通过对这两字个字的解析对比,总结出经验,方便在今后创作上遇到同样偏旁的字能去做变化或调整。在我们临习过程当中,积累总结古人对隶书变化处理的方式,比简单的临像字帖要重要的多。

图2-16 《西狭颂》

如图2-17“阳”字左部为左耳旁 ,我们在写耳部时会发现,它处于字的左部和右部时变化是不同的。“阳”字的左耳部的横撇弯钩部分,上大下小。如图2-18“部”、“邮”字,耳部在右侧时,右耳部的弯钩处弧线时要往外移,上小下大,下部更为突出。这是为什呢?我们仔细比较会发现,左耳部的横撇弯钩,处于左侧与右部的偏旁贴近,如果横撇弯钩写的过大,侵占了右侧更多的空间,这样会感到整个字局促,不和谐。而耳字旁处右部时,右侧没有别的偏旁了,横撇弯钩写的大会觉得字形更为饱满方整。“阳”字左右结构的关系是相向。右部“易”字旁,上部要写的小,为下面的放提前蓄势,欲放先收。中间的横波画往上仰,使下面预留的空间更大,雁尾处送出去。“勿”的撇的起笔处极力向右挪移,制造出充分向左伸展的空间,从而形成相向的势态。好的字就是要把笔画该伸展的伸展,该收的收,使这个字既能感觉到向外的这种张扬又体现字内部的空间关系不滞满。

图2-17 《西狭颂》

图2-18 《西狭颂》

如图2-19“阿”字的耳字旁,我们一般先写竖,这样就能把这个笔画位置定好。右部“可”的横画写得非常的丰富,为了体现横波画的曲线美,“口”用直画来表现,这种曲直相互的对比,会感觉“可”字的下面更简洁、更轻松。最后的竖钩一般写时要有“s”形的感觉,但在这个字中受上面横波画的驱动,也做了简洁的处理。这种曲直的对比使这个字的整体关系既沉着又痛快,既能感觉到字里有内涵又能感觉到用笔的爽利。

图2-18 《西狭颂》

如图2-19“惴” 字的竖心旁的写法和楷书的竖心旁相似,先写中间一笔长竖,左边的短竖略粗,右侧短竖略细,并且靠近长竖。左右两个短竖与长竖的距离为左疏右密。右部的“山”写成斜势,与下面的端正的偏旁形成正斜对比,中间“冖”的左侧短竖为内擫,右侧短竖为外拓,两侧短竖弧度不对称,左粗右细。下面的“巾”写的小一点,左边的一竖长且枯涩,右侧的一竖润泽果敢,中间的一竖上轻下重,稳定整个字的重心。

图2-19 《西狭颂》

如图2-20我们再看“悦”字的竖心旁保留了篆书的的形态,留有篆书的意韵,同时又跟隶书得竖心旁保持了一致 ,借乎两者之间。右侧的“兑”字旁的“口”写成了三角形,三角的左斜边为直,右斜边为曲,两个斜画是一曲一直充满了变化,在临习过程当中要注意这种细节。

图2-20 《西峡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