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书家临摹《西狭颂》赏析
我们临习的《西狭颂》是刻石碑拓,并不是墨迹。最初东汉仇靖所书写的《西狭颂》墨迹我们无法去考证了,随着《西狭颂》文字被风吹雨打以及岁月的侵蚀,使得碑刻的部分文字变得斑驳模糊,有的字甚至无法辨认。这给我们的临习增加了难度,但风化的作用也使得《西狭颂》更加雄迈静穆。正是《西狭颂》风化后的这种模糊的不确定性,给书法家的临摹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也需要书法家或初学者临习《西狭颂》时要充满想象力,结合自身的书法美学根基去理解和思考,从而把《西峡颂》表达出我们主观解读后的样子。从学习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对《西狭颂》的临习放到书法史的环境中去观照,如清代以及近现代一些书法名家对《西狭颂》的临作,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
清代初期,在顾炎武、朱彝尊等学者的带动下金石学复兴,加上“文字狱”的影响使得大批学者转到对考据学的研究上来。考据学的兴盛带动了文字学、金石学的发展。由于书法家的访碑以及书法家在碑学书法上的大量创作实践,渐渐出现了碑学取代帖学的局面,涌现了何绍基、伊秉绶、吴熙载等大批碑学名家。下面我们结合他们对《西狭颂》的临作进行赏读。
1. 何绍基
图3-1 何绍基临《西狭颂》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总纂、提调、广东乡试考官等,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进入四川后整饬学校,提倡风雅,三年后因为条陈时事触怒了文宗被罢黜官职。此后游历各地,先应山东巡抚崇恩的邀请主讲于济南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何绍基五十七岁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篆书、隶书两种书体上,尤其对汉隶中《张迁碑》、《西狭颂》、《礼器碑》等碑刻反复临习。他本身也是精研《说文解字》和金石碑版的学者。凭借着深厚的学养和鉴赏力,他临习的《西狭颂》重其风神韵致,在运笔中加入顿挫抖动的动作,用墨丰腴,用笔上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既不失汉碑的精神又能自成面目。如图3-1,我们通过对何绍基的关注,能够体会到在临习汉碑《西狭颂》当中,既要体现它的特征面目,同时又能够充分地发挥书写者对《西狭颂》的理解。
2. 伊秉绶
图3-2 伊秉绶临《西狭颂》
伊秉绶 (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五十四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民众洒泪送别。六十二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能治印,工诗文,擅长书法,尤精篆隶。隶书苍厚古拙,气象高古博大。伊秉绶早年楷书、行书师从刘墉,后对唐代颜真卿书法用功最深。如图3-2,他临习的《西狭颂》以篆书的笔意来写隶书,淡化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字形简练概括,看似平淡实则静中寓动,整体风格古朴敦厚,气魄宏伟。伊秉绶临的《西狭颂》与原碑的风格差别很大,但我们要看伊秉绶的其它作品会感觉到《西狭颂》的元素,是其作品与《西狭颂》精神的两者结合。当然我们初学不见得非要把《西狭颂》写得与原碑的风格反差那么大,但是通过伊秉绶的临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临习汉碑当中作者主观的表现是很重要的,不论是隶书创作或者临摹都是能够呈现出来的。
3. 吴让之
图3-3 吴让之临《西狭颂》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长期居扬州,以卖书画、刻印为生。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行草书学包世臣能乱真,篆隶书及篆刻师法邓石如。如图3-3,吴让之临摹的《西狭颂 》和原碑的风格较为接近,也能看出他师法邓石如隶书的用笔特点,用笔沉实厚重。这件作品为四条屏,吴让之在临摹时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的粗与细,长与扁,动与静,开与合等矛盾关系妥善安排,使得整幅作品更为和谐自然。他的这件临摹作品很好把既有风格和《西狭颂 》的特征相互融合,从整体的风格来看一眼就能辨别出此作为吴让之所临。
4. 杨岘
图3-4 杨岘临《西狭颂》
杨岘(1819—1896),字见山,号庸斋、邈翁等,归安(浙江湖州)人。咸丰五年(1855)年考取举人,应会试不中,于是以幕僚的身份辗转各地,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中参佐军务,五十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宜,后官至盐左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在苏州、上海一带名声大噪,登门求字者应接不暇,隶书作品流传甚广。
杨岘在书法上专攻隶书,如图3-4,他临习的《西狭颂》带有明显的自我风格,用笔刚健果断,线条中段会增加一些波动来表达金石气。
5. 巴慰祖
图3-5 巴慰祖临《西狭颂》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渔梁人。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官候补中书。少时多读书,无所不好,亦无所不能。收藏书法、名画、钟鼎、尊彝甚多,为清代书法篆刻家。如图3-5,他临的《西狭颂》有东汉成熟隶书的庙堂之气,似乎是把《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碑帖的感觉融入到《西狭颂 》当中,形成了这样一个面目。
二、近现代书家临摹《西狭颂》赏析
1. 伊立勋
图3-6 伊立勋临《西狭颂》
伊立勋(1857~1940),字熙绩,号峻斋、石琴,别署石琴老人等,福建宁化人,为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的后人。伊立勋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曾参加学试﹑县试﹑院试名列前茅。光绪末年,任无锡县知县,以汉隶见长。他的隶书继承其祖遗风,渊雅古朴,意态从容,于严整简净中显机趣活泼,笔意沉郁超拔。如图3-6,他临习的《西狭颂》继承了伊秉绶的用笔特点,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灵巧的部分。
2. 梁启超
图3-7 梁启超临《西峡颂》
图 3-8梁启超临《张迁碑》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光绪已丑年(1889)举人。康有为弟子。光绪二十一年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主张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先后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务总长。五四运动后,倡导文学革命,赞同民主与科学。晚年任教于清华大学。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枫园艺友录》有传。
他的书法艺术,初学唐楷,后攻魏碑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梁启超在北碑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梁启超临摹的汉碑很多,主要有《张迁碑》《乙瑛碑》《西狭颂》《曹全碑》《张寿碑》等,对《张迁碑》用功最勤,他曾临习百余遍。如图3-7,梁启超临习的《西狭颂》从用笔上有《张迁碑》及《乙瑛碑》的意味 ,用笔以方笔为主,点画硬实生拙。
3. 郑孝胥
图3-9 郑孝胥临《西狭颂》
郑孝胥(1860-1938) 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十七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二十年归国。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宣统三年(1911),为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他的书法由帖入碑,工楷书、隶书,尤善行楷字体。如图3-9,他临摹的《西狭颂》字距、行距没有疏密的反差,整幅作品的气象非常的饱满。虽然字距及行距都很紧密,但是密中有疏,因而不觉得局促。
4. 高二适
图3-10 高二适集《西狭颂》联句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后取“适吾所适”之意,改名二适,字适父,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当代著名学者型的书法家。1965年参与“兰亭”论辩,《兰亭序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影响极大。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高二适在行草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在他书写的集《西狭颂》的对联中(如图3-10),可以看到用笔方面的灵活生动性比较明显。
5. 林散之
图 3-11 林散之临《西狭颂》
林散之(1898-1989),江苏省江浦县人。三十二岁时拜黄宾虹学画,1949年后他出任江浦县副县长,负责农田水利。1963临近退休之际,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林散之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同时临习汉隶名碑,数十年不辍,最擅长草书。如图3-11,他临摹的《西峡颂》造型准确,用笔曲中求直,圆中求方,无论纵横,均不直过,疾涩相应,如屋漏痕,如锥画沙。
我们看到上面书家所临的《西狭颂》呈现的面目各异,这是因为汉碑给我们提供了能够自我主观表达的自由空间。它不像写帖 ,写帖基本是墨迹,高清的版本的帖是基本接近于原作的。即使是刻帖,我们在临习的过程当中还是能够还原成墨迹的。但是刻石斑驳的隶书 正是由于它的模糊斑驳反而给了书法家及学习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表现空间。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比较有难度,面对斑驳石刻的隶书不知道该写成什么样子,初学者一开始也无法形成自己的面目,但是要懂得自己的表达。我们在隶书临习过程当中既要把握碑的客观性,又要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表达,两者之间要相互结合,才能把隶书的精神把握好。我们对隶书的学习也是自身对书法的加深理解的过程,这种学习可能比临帖更有主观的再现或者主观的表达的成份,学习时对碑的发挥想象空间更丰富。如我们有了写碑的基础,再去写帖,就不会只是被动的临摹了,我们可以变得对临习的帖有主动的、主观的观照和把握。清代书家及近代书家在临习《西狭颂 》时是以作品来呈现的,这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