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审美认知发展经历了易识、美观、艺术三个阶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段话的意思是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事物類形画出形状,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这些文字就叫做“字”。文字的产生代替了“结绳记事”,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实用的角度要易识和美观,书写的看起来要感觉赏心悦目,这两点是书法的基础。但仅有这两点还无法上升至书法艺术的层面。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其中说到写一幅好的书法要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变化,偃仰变化,平与直,字的势态,笔画之间要筋脉相连,考虑好后再进行书写,如果书写的字平与直相似,大小没有变化,犹如一个个的算盘子,字形的上下方方整整,字与字前后齐平,这样的字不能称之为书法,只是书写了一堆点画而已。除了书法有变化之外,还要能体现人文精神以及人的情感思想等。

图1-1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图1-2西周早期《大盂鼎》

图1-3 秦 李斯《峄山碑》

图1-4汉 《张迁碑》

图1-5西晋 陆机《平复帖》

图1-6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

图1-7唐 欧阳询《九成宫》

图1-8 宋 米芾《竹前槐后帖》

我们看书上美术字的可识性、可读性很强。但是印刷的文字让人感觉不如书写的文字看着那么亲切,因为印刷的字没有把人的这种情感思想附在字里。因此我们在临习过程中,从书法的角度要体现人的个体的存在。如果仅仅把字写得美观漂亮,但是看不到书写者赋予字的内涵,或者内涵和情感体现得很少,这样的学习阶段虽然是从事书法艺术的研习,但事实上还是写字范畴。所以说我们在临习过程中应该兼顾美观与人的主体的表达。在我们书写过程当中怎么去体现呢?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书法经典资源中都是表现得非常的突出的。虽然文字书法的这些资源,由于离我们年代久远,可能字的斑驳或者一些墨迹的纸张不是那么完整,字的墨色各个方面也有一些褪色,可是字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我们看到书法作品并不只是体现在视觉的冲击力上,好的书法作品往往给欣赏者的内心有一种冲撞。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是每天积累手底下的功夫,还要重视学习者思维认识能力的培养。书写的手上功夫是显性的,思维认识能力是隐性的。学习者的思维和认识能力虽然看不见,但这种能力决定了学习者的书法日后能达到一个高度。有时我们看到有些作品写得非常漂亮,但是由于他的临习基础不够,体现不出作品的深度,那么这样的作品让人能够深入地去玩味和咀嚼的东西就不足。一幅好的创作是对书家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书家学习的广度。临习是储蓄存钱,创作是用,是花钱,两者缺一不可。有时候我们重视临习而忽略了创作,那么这样的临习也没有意义;如果光注重创作忽视了临习,那么这样的创作也是表面的,或者说这个创作它没有最后的价值。临习和创作是互为表里,同时相互伴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临习过程当中要考虑为创作打基础,在创作当中还得要不断地回炉,再去反复地临习。

图1-9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