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以《西狭颂》作为学习的范本,对隶书在笔画、结体以及创作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讲解和提示。在书法研习创作当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地加深对隶书学习和创作的认识,加强基本功。基本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如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去书写,去强化书写的技能,这就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就是我们的思维,在临写过程中的理念方法。这种隐性的基本功比显性的基本功更加重要,隐性的相比较显性的来讲好像感觉没有抓手,但恰恰这又是在书法研习创作当中支撑我们不断前行和进步的一个最主要的关键点。因此我们在研习创作当中把这两个方面不断地去深化,去提高。
1. 审美能力
在书法创作的综合能力中,审美能力是很关键的,这个能力实际上是决定我们书法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水准的重要能力。学习者要开阔眼界,广泛吸收,兼容并蓄来提高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比如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学习资源很丰富,有的是经典的,有的是民间的,以及对书法相关的一些艺术门类的理解,眼界宽了,艺术理解力提高了,书法的审美能力也能随之提高。审美能力决定了学习者今后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度,也是研习创作的前行引领。审美能力的提升会使学习者可能在平常不被注意或者感觉没有价值的方面发现新的价值。
张建会书法
张建会书法
2. 观察能力
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者的观察力也随之上升。书法是抽象的,是由一个个基本的笔画组成的,看似和其他事物各方面没有关联,实则不然。比如结字的一般规律是上紧下松、内收外放。我们觉得这样的结构好看,这与我们欣赏的人的形体美是相同的,如女性的形体美的衡量指数,上下身比例以肚脐为界,上下身比例为5:8,符合黄金分割律。人类对人的形体美的审美经验作用到书法结构上就出现了上紧下松的关系,内收外放类似于人体躯干的腰身细,四肢修长。宋苏轼《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这是苏轼以人比喻书法的论述。如果我们平时有善于观察的能力,有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时刻保持着善于思考的状态,长期如此颖悟,自然的能力就比一般人要强。在书法史上也有很多因为观察客观事物产生了书法上的顿悟,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张旭书法遇到了瓶颈,想要突破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有一次他看到公孙大娘舞剑,看到她舞剑时体式的收放、轻重、开合、急徐等变化而有感悟,从而草书大进。我们平时在书斋里学习书法,观察的对象不仅是临摹的范本,也要注意功夫用在字外。观察能力有一个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我们在书法研习创作当中需要对不同的碑帖、不同的书体进行观察,观察后去提炼自身所需要的营养。
唐 张旭《肚痛帖》
3. 提炼与整合能力
在学习中有的学习者能从范本中观察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从他的作品中却没有体现,或者说学习者不知道怎么去提炼。提炼能力是书法研习创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长时间不断来提升的。观察提炼后运用到创作当中又需要整合能力。在创作中加入新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拼凑,需要重新整合化成自己的。因此创作的作品中会感觉到从其他的碑帖或其他事物当中观察或提炼带来的变化,但是作品又很完整、很和谐。
4. 想象能力
除了审美能力、观察力、整合能力,还有学习者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不是空想,它是在建立在前面这几个基础上的。我们怎么好的去发挥想象力也就会有怎样的创造力,没有新的想象就不会有新的创造。有了前期学习积累的基础此时的想象力才不是空想,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无论学习者的想象力再丰富,一旦落到作品中会感觉到很幼稚,另外没有基础的想象力也是很有局限的。
5. 表现力
书法的表现力并不是要像表演一样,需要给别人展示。书法的表现力是一种精神状态。书法是一种静态艺术,看的是作品,是创作的结果。书法展示的形式是展览,而电影、电视 、戏曲 、音乐 、舞蹈、 杂技等是动态艺术, 欣赏者看的是表演的过程。书法的表现力是通往对汉字的书写来表现精神的张力,如果一个作者仅是惯性的书写或者写出的作品缺乏表现力,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很难打动欣赏者,这样的作品也缺乏感染力。
综上所述的这五种能力是要我们在研习创作当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提高、相互作用的。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我们对事物各个方面的这种观照,最后都汇集到对书法研习创作当中,这样我们书法研习创作的维度就拓展了。
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