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创作要把握气象、法度、意韵三个要素。隶书的创作作品崇尚端庄、朴茂、雄强的气象。我们从汉代一些隶书的文字、以及汉画像石能感受到那种正大 、那种张力,这种体会为我们以后的创作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我们在隶书创作当中需要从哪方面来去观照呢?这需要我们从摩崖刻石的这一些碑帖当中去吸取、去借鉴、去感受。经典的摩崖刻石如《西峡颂》、如图4-1《郙阁颂》、如图4-2《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如图4-3《杨淮表》等。摩崖刻石是由工匠把山体的石壁稍事平整,然后刻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跟山体融为一体,气象宏大,体势开张。这种正大的气象、大格局为我们的隶书创作提供了很多借鉴,或者说对我们有很深的一个感受,这种感受是深入骨髓、沁人心脾的。正大的气象成为了隶书创作的灵魂和表现基调。如果隶书的作品缺失了气象,它可能是笔画精道、章法完整,但是它最基本的精神状态是缺失的。因此我们在创作当中一定要把气象作为隶书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调。
图4-1《郙阁颂》
图4-2 《石门颂》
图4-3 《杨淮表》
在隶书的研习创作当中除了有气象还要有法度,这个法度也是我们创作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隶书虽不像楷书对法度上要求的那么严谨,但是它也是脱离不开法度的。对隶书摩崖碑刻研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法度的过程。在掌握了隶书的法度之后再去追求个性,通过书写来表达书家的情感和思想。往往我们在隶书创作当中感觉有一些缺失,这实际上跟我们对隶书法度的学习把握不足有关。在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有了蚕头燕尾,有一定的装饰性,隶书走向了高峰的时代。隶书的一些规律性都在碑刻当中有所体现,在隶书创作中不管书写者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表现,在作品中都要能看出法度的基础,这也是至关重要的。法度是呈现在隶书中的一些规律、一些内涵变化。这些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但是这个法度不是一个死的法度。我们通过在临习中去逐渐的梳理掌握,同时在创作中要有充分的体现或表现。
我们写的汉隶基本都是石刻文字,这与古人最初的书写是有出入的。碑刻要经过书家的书写,然后由刻工凿刻,随着碑刻长时间被日月风雨的侵蚀,字迹斑驳,碑刻上文字看起来更加雄强、朴茂,我们在书写过程中也会去表达这种金石气。由于无法简单的书写模仿碑刻上文字,因此在隶书的意韵、书写性、气息上容易表现不足,或者从某个方面过度的强调而有所偏颇。那么怎么弥补我们学习之中没有墨迹原作的缺失呢?这就需要我们要关注学习两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它们是指汉代书写在木牍、布帛上的墨迹文字。对简牍、帛书的学习能为我们在追求金石气的基础上,又不失书卷气,不失书写的这种畅达及意韵。隶书的墨迹是当时书家书写的真实的再现,能通过墨迹想象出当时书写的那种状态,也是为我们在把握隶书的气象和法度基础上又对这个作品的意韵上的一个补充。当然也有作者直接取法简牍、帛书风格来创作作品。简牍书这种手写的墨迹跟汉碑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别。如图4-4、4-5简牍、帛书的字迹很小,有的在竹木简上像我们的一个手指或一个筷子宽度,在此基础上写两行到三行以上,类似于小楷或者是说像是微书,那么像那么小的字我们去临习,把它放大书写,就相当于我们写大字临习的范本是小楷字帖,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写小字和写大字在运笔、运指、运腕,书写状态是不同的,体现在字上的简洁或者丰富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上我们可以以意为之,取其意。初学者一开始不能直接取法,如此取法容易失之偏颇。首先是它那么小的字,我们放大临习,气象上感觉不足,再则我们从中不能够去梳理法度。初学者一入手就这样去学,会感觉写得很盲目。并不是说简牍帛书不可学,而是我们的学习要分析、要有侧重。
图4-4《居延汉简》
图4-5 《马王堆帛书》
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气象、法度、意韵有不同的观照,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隶书学习中不可缺少,不可偏颇的,也是绕不过去的资源。当然后面我们再学习得深入之后,对汉代的画像石题记、图4-6刑徒砖、图4-7黄肠石、墓志砖、图4-8骨签等都可以去借鉴学习。我们入手学习隶书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用心,首先是把握好气象、基调,再则掌握隶书的基本规律,打好基础。以后我们的创作表现力的丰富性、变化的多元跟我们的法度继承有关系,对法度的继承并不会对我们后面的表现有约束或者是桎捁,它实际上是提供一个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基础法度的理解越深,掌握驾驭规律的能力越强、挖掘得越深,将来我们在隶书创作上的表现力就越丰富、越自由。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开阔眼界去观照两汉时期的墨迹,体会两汉时期书写的气息,观察简牍帛书上的文字笔墨,与石刻文字进行对应,从而增加我们隶书的书写性,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不可偏颇。我们对隶书的学习的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我们在初学的时期就要懂得了这个道理,在今后的创作当中就能够不断地去丰富、不断地去调整。随着我们学习时间的推移逐渐的积累,由一个量的积累到一个质的变化或者是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图4-6《刑徒砖》
图4-7东汉北庄子汉墓黄肠石
图4-8 西汉 未央宫骨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