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的“名”与“实”并非同步的,往往先有“行书”存在之“实”,后有“行书”之名。从历史文献看,行书之“名”最早见于晋代。《晋书·卫恒传》:“卫恒善草书,为四体书势曰……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各为其巧,今大行于世。”

至于为何称之为“行书”,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周星莲《临池管见》:“(行书)大率变真以便挥运而已。”也就是说,行书这种书体,简易而便于书写,因此相间流行,概括出了行书的最大特点。其实,历史上有诸多有关行书的指称,如行押、草行、行草、真行、行隶、行字、行楷、行篆、行分等。

行押可能是行书最早的称呼了。押,本指押字。

这些各异的名称,实质上指的就是行书。

概而言之,有关于行书,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1)行书之名虽然始见于晋代,但行书这种书体则在汉末已经产生。

(2)世传行书乃刘德升所创,传之于钟繇、胡昭两家。这不确切。行书非个人创造,乃是大众集体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但传钟、胡两家,反映了历史上名家传授的学艺传统,是中国文化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3)行书在汉魏之际尚未盛行。

(4)晋代书法,行书已成为主流。士人之间竞相以行书尺牍展现其个人文化品格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