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中的绞丝旁与竖心旁也作瘦长形处理。无论是绞丝旁最后的一提,还是竖心旁中间一竖右向带钩,都与右部笔画形成了紧密连贯的笔势呼应。
1. 绞丝旁
《集王圣教序》中绞丝旁分两笔书写与一笔书写而成。如“纪”字绞丝旁分两笔,最后一笔尚保留“点”的痕迹。“维”字分两笔的绞丝旁在《集王圣教序》中仅见,属于非常规一类。同样一笔的绞丝旁,“续、缘、经”三字含有三折笔,“细、纲”与另一“经”字则仅含一折笔,已采用草书笔法,如图5-9所示。
图5-9 绞丝旁
2. 竖心旁
行书竖心旁,先两点再一竖,两点位置左高右低,并与竖连成紧密的笔势。两点与竖的疏密也是竖心旁变化的手段之一,如“愧、性”两字。随着书写速度的加快,两点自然连成了一横,如“恒、性”等字,“怖”则直接以一横代替了两点。根据笔势连带,竖心旁中间一竖也形成了或右向出锋如钩状,或藏锋收笔,各有千秋,如图5-10所示。
图5-10 竖心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