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后期兴起的碑学运动,使行书在清代的发展形成了帖学派与碑学派两途,前者以王文治、刘墉为代表,后者则包括何绍基、沈曾植、赵之谦、康有为等。

1.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香岩,山东诸城人。清代前期帖学的代表人物。行书点画圆润,字体丰腴,结构取法颜鲁公,初看肥软,但线条内部运动婉转细腻,安静、周到。喜用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行书代表作有《苏诗》《行书米芾诗轴》等。

2.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行书用笔以侧取势,结构左低右高。喜用淡墨,人称“淡墨探花”。传世行书有《行书自书诗》《剪水山房诗序》等。

3.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书法早年学颜真卿,中年后转向行草与篆隶、北碑。写大字喜用羊毫,以独特的回腕法作书,结构得颜鲁公宽博之气,故气势开张。小字则率意烂漫。何绍基行书以颜字筑基,又有篆隶碑版意味。传世作品见于《杜甫咏马诗》《何绍基墨迹选汇》等。

Image

图2-22 何绍基 行书作品

4.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无闷,浙江绍兴人。早年学颜真卿,后专攻魏碑。行书特色鲜明,以碑法写行书,去其刀刻猛厉,而得温润灵巧,形成赵氏自家面目的魏碑行书。传世作品有《行书临米帖》《颜氏家训归心篇》等。

Image

图2-23 赵之谦 行书作品

5.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撰斋,别署乙盦等,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早年精于帖学,后由帖入碑,南北熔铸。沈曾植将碑学笔法在行书中运用到了极致,方笔、侧笔、折笔的大量运用以及与此相应的结构,左右倚侧,棱角分明。传世作品可见于《海派书法全集·沈曾植卷》等。

Image

图2-24 沈曾植 行书作品

6.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又字长素,号更生,南海(广东广州)人,清末著名政治家、学者、书法家。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在理论上尊碑抑帖,把碑学理论推向高峰。其行书点画古拙深厚、结体内敛,又任性恣请,毫无顾忌。传世作品可见于《康有为墨迹选》等。

Image

图2-25 康有为 行书作品

经过清代碑学运动的洗礼,书法风格呈现出或帖或碑或碑帖融合的多元取向,影响至今,行书亦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