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总是前后延续流淌不断的。元代赵孟頫开创的复古之路一直延续到了明代。当然,每个时代皆有其不同的时代境遇,明代书法也表现出了与元代不同的时代特征。

明代开始出现了中堂大轴,使魏晋以来直至宋元的书法创作形式从案上赏发展成为壁上观,由此带来了笔法的放大,结字的跌宕,章法上重气势等形式语言的变化。明代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书法流派,如松江书派、吴门书派等地域书法流派。晚明兴还起了继唐张旭、怀素以后的又一次表现主义思潮,将明代书法推向了高潮。

明代主要行书书家有文徵明、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1.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曾授翰林待诏,人称“文待诏”。行书师法二王、宋元,晚年专师黄山谷书风。运笔爽快、流利,结构舒展。代表作有《赤壁赋》和《滕王阁序》(图2-15)等。

Image

图2-15 文征明《滕王阁序》局部

2.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甚多,有天池、田水月、青藤道人等,浙江山阴(绍兴)人。曾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是明代书风尚奇的代表。其行书在常规笔法基础上,执意夸张、加入一些额外的动作,顿挫、提按、扭曲,结构顺着笔顺由此变形。徐渭的代表作有《野秋千十一首》和《女芙馆十咏》(图2-16)等。

Image

图2-16 徐渭《女芙馆十咏》局部

3.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又号思白、思翁,华亭(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学书主张意临,以为“临帖如骤遇故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主张字要熟后生,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口号。董氏以禅喻书,书风淡雅,章法汲取杨凝式《韭花帖》,字距行距进一步增大,并善用淡墨,使作品透露出萧散淡泊的气息。代表作有《琵琶行》、《岳阳楼记》、《李太白诗》和《东方朔答客难》(图2-17)等。

Image

图2-17 董其昌《东方朔答客难》(局部)

4.张瑞图

张瑞图(1570—1644),字无画,号长公、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平等居士,福建晋江(泉州)人。张瑞图行书运笔出锋尖刻,结体奇崛,笔画转折处有折无转,字距特紧而行距特宽,风格突出。

Image

图2-18 张瑞图 行书作品

5.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曾官至吏部尚书,为清兵所虏后不折不饶,被害于南京。高尚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其行书点画古拙,结体多横势,特松的行距增强了整体的气势。传世行书有《黄石斋先生尺牍》《孝经》《山中杂咏》等。

Image

图2-19 黄道周 行书作品

6.倪元璐

倪元璐(1585—1646),号鸿宝,浙江上虞人。他与黄道周同举进士,交谊深厚,在明亡之际同样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重。倪元璐行书多奇崛不屈之气,喜用干墨,线条中时出飞白。行书作品有《行书诗》等。

Image

图2-20 倪元璐 行书作品

7.王铎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河南孟津人。王铎在书法上独宗羲献,“一生吃着二王法帖”,从存世的大量临摹作品中我们可以想见其“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用功之勤。王铎书法的独特来自于“如登取影,毫发不爽”的临古功夫。他临摹晋唐法帖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将其“拓而为大”。在生宣甚至绫绢上毫无顾忌地洒产生的墨气淋漓的涨墨效果,寻丈立轴作品中摇曳摆动的行轴线形成的连绵气势,线条厚实字形硕大的折射出的力能扛鼎的质感,并以此营造出的独特书法美感,成就了王铎为“帖学“书法发展的最后殿军。“贰臣”的缺憾也无损王铎的书法成就。存世有诸多行书临书轴,以及《拟山园帖》《行书诗册》等。

Image

图2-21 王铎 行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