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书体能像行书一样,自产生以来绵延不绝,影响至今。其参与者之广众、风格面貌之多样、历久弥新之态势,是其他书体无法望其项背的。究其原因,或可概括如下。
一、具有包容性
行书参合了各体之长,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行书是在隶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草书、楷书同源同宗,同时在逐渐成熟与发展过程中又汲取参合了正、草两种书体之长。行书笔法中含有楷书笔法,又包含草书笔法,行书近楷者我们称之为行楷,近草者称之为行草,体现出了行书极大的包容性。
二、具有实用性
行书易于辨识,又书写便捷,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楷书相比,行书书写便捷;与草书相比,则行书更易于辨认。苏轼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形象地说明了行书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行书是最受欢迎的书体。
三、能表情达意
行书能表情达意,符合书写者的文化心理。魏晋士人积极参与行书的书写创造与实践,建立起了行书表达书者情感的通道,也使行书成为了他们人生情感寄托与才能表现的重要艺术样式。尺牍成为行书表现的广阔舞台,如今我们能见到的晋人行书,也多以尺牍形式存在,如王羲之的《丧乱帖》(图 1-3)、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图 1-4)、王珣《伯远帖》(图 1-5)、谢安《八月五日帖》(图 1-6),等等。
图 1-3 王羲之 尺牍 《丧乱帖》
图 1-4 王献之 《鸭头丸帖》
图 1-5 王珣 《伯远帖》
图 1-6 谢安 《八月五日帖》
四、适用范围广
行书的适用范围广,参与者众。自魏晋以来,行书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日常书写最常用的书体。除了尺牍,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是序文稿,颜真卿《祭侄稿》(图 1-7)是祭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图1-8)是诗文稿。此外,日记、便条等,也无一不以行书书写。普通百姓更是如此。
图 1-7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图 1-8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