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组成字,上下字组合成行,行与行组合成篇,最后的谋篇布局就是章法。当然,整件作品中的某一部分的谋篇布局也可称之为章法处理。

1. 字距:宜大大小小,忌等距不变

除了单字作品,一般的书法作品总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单字组合而成的。这就关系到字与字之间关系问题。首先就是字距,即两个字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横幅还是立轴作品,字距都能影响到作品的章法。多字作品的字距要大小相间,而不能等距离不变,如印刷体一般上下左右都很齐整,很平均,这是初学行书者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2. 行气:宜一以贯之,忌笔断意断

一行之中上下之间的连贯与否就涉及到了行气。它不如具体的线条笔画那样可以直观看到,而是隐在一行之中,却是关系到作品韵味、情趣、生动与否的重要章法构成手段。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讲的就是有关行气。

对行书行气的把握与体会,要多从临摹中得。上下字之间有墨迹牵丝的连接时,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与把握,当上下之间看似独立时,我们要从它们之间的笔势或体势连接中感悟其行气,要求学会笔断意连,切忌笔断意也断。

Image

图 1-19 《兰亭序》中的字距与行气

3. 轴线:宜左右摇摆,忌一直到底

根据视觉对于物体的力感左右平衡原则,我们可以用一条竖直线将一个汉字分成左右力量相等的两半。这条竖直线我们称之为轴线或中轴线,单字的轴线就是字轴线,将一行单字的轴线连接起来就成了行轴线。轴线是我们分析字结构、行气,乃至章法的形式构成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行轴线的左右弯曲提示了行气的动态感,一直到底的行轴线为行书所不取,因为这是最无动感的体现。行书的轴线需要左右摆动,恰如春风拂柳摇曳多姿。

Image

图 1-20 单字轴线与王羲之尺牍行轴线

4. 墨色:宜鲜活而有浓淡枯湿变化,忌死板一律色如印刷

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也是自然书写的表现之一,它一方面体现了书法的时间性特征,是书写节奏的显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墨韵,是作品气韵、意趣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行书尤其需要重视墨色变化。如果墨色毫无变化,如书籍印刷一般,则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墨色本于运笔,与运笔的轻重、疾缓相关,也与用墨用水相关,当然,也关乎纸张的生与熟、细腻与粗糙,以及纸张与绫绢等不同的材质性能。墨色还是构成个人书法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苏东坡喜用浓墨,主张墨浓如小孩之目“湛湛有神”;董其昌则喜用淡墨,其淡雅的书风与其善用淡墨紧密相连。同是清代书家,王文治用墨淡(图 1-21),刘墉用墨浓(图 1-22)。

Image

图 1-21 王文治书法

Image

图 1-22 刘墉书法

对于一般的行书学习者来说,用墨的浓淡要合适,不易过浓或过谈。欧阳询曾说:“墨淡则伤神,绝浓必滞锋毫。”用墨也要自然,刻意的浓或淡都需避免。比如,一件作品的开篇几字总宜浓而湿,而后随着书写的展开墨色渐枯渐淡。

5. 行距:大于字距,疏密有致

行距大于字距本出于实际阅读的需要,也成了书法创作中的一般原则。除了在有“乌丝栏”界格样式的书写中,行距与行距基本一致,否则,行距之间总是要有疏密有致松紧变化。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前面四行的行距大于后面,最后部分更加紧密,形成前松后紧的章法布局。杨凝式的《韭花帖》则是前紧后松,而且,《韭花帖》的字距特宽,作品后部分甚至与行距等宽了,构成了整件作品疏朗空灵意境不可或缺的部分。

初学行书,为了保证一行的整齐,许多人会通过折叠纸张的竖格来书写,类似于古代的乌丝栏。作为辅助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尽早脱离这样的辅助,通过训练自己的观察判断来提升对于行距空白的处理。

6. 题款:补整体之不足,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

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除了主体文本的书写还要有题款格式,包括签名、钤印等,是章法构成的重要内容。题款不仅起着交代主题的作用,而且对全篇章法起到调节、平衡和装饰的使命。题款的书体与正文协调得体,行书正文当然可用行书题款。但一般而言,题款要比正文活泼生动,比如正文为行楷,款字用行楷亦无不可,但若用行书或行草则会更佳。反之,若正文为行草,则题款字体不建议用行楷,而直接用行草。楷书、篆隶这样的书体是不适宜作为行书作品题款的。

题款还涉及到字体大小问题,一般以略小于正文字体为妥。至于款字的多少,行数等等更应视整体章法而定,不可胶柱鼓瑟。题款还应留出钤印的位置,万不可满满当当,无处钤印。印可钤一方或两方,或朱文或白文,皆视空间布白而定。当章法空间出现可钤印也可不钤时,宁可不盖印,以留出足够空间。题款钤印要坚持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