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是文艺自觉的时代,士人尚玄学好清谈,书风欣赏风气浓厚,“魏晋风度”的人和纸笔等客观物质材料的发展,成就了潇洒流美、风韵高标的东晋行书。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父子是代表。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曾任秘书郎、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书法初以卫夫人为师,后随叔父王廙学书,最后博学钟繇、张芝以及历代碑刻等前人遗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创立“新体”,使楷、行、草三体脱尽隶意,成为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王羲之被后世尊称为“书圣”,影响至今。王羲之行书笔法内擫,线条遒劲,风格质朴、凝重,以骨力胜。

由于历史的原因,王羲之无一书法真迹流传至今。著名的行书法帖《姨母帖》《丧乱帖》《得示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兰亭序》等,都是唐代摹本。

2.王献之

王氏一门个个善书,尤其以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最为突出。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书法学其父王羲之而“媚趣过之”,能跳出其藩篱,“行草之外更开一门”。与王羲之齐名,后世合称“二王”。王献之行书笔法外拓,线条妍媚,风格流丽、飘逸,以筋力胜。王羲之逝世到南齐一百年,王献之影响超过王羲之。王僧虔、羊欣等是王献之书风的推崇者,世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语。王献之传世行草作品有《廿九日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东山帖》《十二月帖》等。

“二王”的行书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的笔法是中锋、侧锋并用,方笔占主导,这也是晋人行书的总特征。比如,流传至今的唯一的东晋行书真迹——王珣(350—401)的《伯远帖》(图2-1),“晋人风韵宛然在目”。王珣的《伯远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图2-2)、王献之的《中秋帖》(图2-3)一起被清乾隆帝珍藏于“三希堂”,人称“三希帖”。

Image

图2-1王珣《伯远帖》

Image

图2-2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Image

图2-3 王献之 《中秋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