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画主要体现的是字的纵势。和横画类似,《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竖画笔法也主要体现在起笔与收笔处,同时也要关注竖画的组合变化。

1. 竖画的起笔

(1)顺锋起笔

直接从上往下落笔就是竖画的顺锋起笔。根据笔锋触纸的动作,顺锋起笔又可分为顿笔、按笔两类。顿笔动作重而略有停顿,形成形如刀切的角度面。如“出”“十”(图4-10)等字。按笔,则动作稍显平缓柔和,笔画轮廓线呈弧形。如“降”“像”(图4-11)左边的一竖,以及“水”字(图4-12)等。

Image

图4-10 “”和“

Image

图4-11 “降”和“像”

Image

图4-12 “水”

(2)逆锋起笔

竖画逆锋起笔,即“欲下先上”,同时,有将笔锋藏入笔画的藏锋式逆锋,如“律”“中”(图4-13)等字;也有笔锋露出的露锋式逆锋起笔,如“升”“生”“汙”(图4-14)等字。

Image

图4-13 “律”和“中”

Image

图4-14 “升”“生”“汙”

2. 竖画的收笔

(1)出锋收笔

竖画行笔将至末端,笔锋渐行渐提,最后形成尖细如针,即为出峰收笔,这样的竖画也被称之为悬针竖。如“半”“千”“军”(图4-15)等字。

Image

图4-15 “半”“千”“军”

(2)回锋收笔

竖画回锋收笔将笔锋藏入竖画内部,有典雅内涵的审美效果,即平时所谓垂露竖者便是。如“十”“引”(图4-16)等字。行书竖的收笔很多时候是与下一笔的起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笔势连接,这样的收笔常表现出露锋式的回锋收笔,形如钩,如“上”“古”“相”“像”“悟”(图4-17)等字。

Image

图4-16 “十”和“引”

Image

图4-17“上”“古”“相”“像”“悟”

3. 竖画的变化及组合

竖画在具体运用是又有各种形态的不同,《集王圣教序》体现了王羲之行书变化的极大丰富性。比如,同样的悬针竖可以有曲直、弧度、粗细、轻重等的变化,如“部”“华”“耳”(图4-18)等字。垂露竖也是如此,如“国”“帝”(图4-19)等字。

Image

图4-18 “部”“华”“耳”

Image

图4-19 “国”“帝”

当一个字中出现多个竖画时,也要尽可能通过不同的变化来体现丰富性。变化可以在形态上的长短、粗细;彼此位置间的距离;起笔收笔上的不同;相互间笔势上的相背与相向处理,等等。例如,在图4-20中,“川”字的三竖既有长短、粗细的变化,又有间距的不同;“佛”字的三竖在起笔、收笔上变化明显;“”字的中间两竖彼此相向,等等。

Image

图4-20 “川”“佛”“”

请仔细观察图4-21例字中竖画的变化。

Image

图4-21 《集王圣教序》中的竖画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