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这个笔画具有很大的“寄生性”,它出现在横画时就是横钩,出现在竖画时就是竖钩,甚至还出现在撇、捺收笔时。正因如此,钩表现出极大的适应性与丰富性。
1. 基本笔法
钩画的起笔就是被其寄生笔画的起笔,比如,横、竖。钩是在一个笔画的末端,现以竖钩为例来说明其运笔。竖画中锋行笔至末端,稍驻笔竖锋,最后向左上方用力奋笔弹出笔锋,形成饱满有力的钩。钩的运笔重点在出钩之前的铺毫充分、竖锋蓄力,有时还需要进行调锋,出钩时果断、干脆、迅速。
2. 各种不同的钩
(1)竖钩
竖钩分左向钩和右向钩两种,尤以左向为竖钩的主要方式。钩的饱满度依赖于出锋前的铺毫与竖锋程度。至于出钩的方向与角度之不同,各随字态,如图4-48所示。
图4-48 竖钩
(2)蟹爪钩
蟹爪钩是竖钩的一种变化形态,也可说是王羲之行书的创举。它是在竖画末端先向左一折,再往左上出钩,形似”蟹爪“,故名。蟹爪钩在字的底部,给人以稳实之感。运笔要领在于,往左一折时要微微略提、顺势钩出,力要送到底,如图4-49所示。
图 4-49 蟹爪钩
(3)横折弯钩
横折弯钩以顺时针运笔,圆转为主。书写时注意笔锋绞转笔法中的中锋、侧锋的相互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笔画粗细的自然变化,如图4-50所示。
图4-50 横折弯钩
(4)竖弯钩
竖弯钩在出钩前略停,聚集、调整笔锋,转折婉转,底部取平势,形似浮鹅。若转折太快,则笔画易于扁薄;如底部不平,则向右上翘起,不可不慎,如图4-51所示。
图4-51 竖弯钩
(5)横钩
如图4-52所示,行笔至横画末端向右下压笔,顺势往左下出锋成钩,此时多用折法,常以侧锋成形,如“空、寂“两字;若以转法为主,则多中锋,如”露、宅“两字。
图4-52 横钩
(6)戈钩
如图4-53所示,戈钩之长弧线是运笔的重点,或逆锋或顺锋起笔,行笔过程中皆需要有提按和弧度,切不可一滑而下。出钩之长短、角度应时而变。王羲之曾说戈钩,“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驽初张。”宜仔细体悟。
图4-53 戈钩
(7)卧钩
卧钩也叫心钩,形似躺卧状。起笔承接第一点的笔势,因此常常顺锋。整体虽较平但要有弧度。先细后粗,至尾端铺毫最充分,饱满有力出钩,钩的方向与中间一点形成笔势呼应,如图4-54所示。
图4-54 卧钩
(8)浅钩
钩似一短弧线,故名浅钩。顺锋起笔,渐按渐提,出锋收笔,短促有力,如图4-55所示。
图4-55 浅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