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虽然以用笔为上,但结体亦须用工。如果说,楷书的结构是静态的,那么,行书就是动态的结构,讲究动态中的平衡。

1. 重心平稳,欹正相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视觉图形,从观看的心理角度而言,我们看汉字总希望它有一个稳定的重心。无论是篆隶、楷还是行书,重心平稳是书写的最基本要求。通俗的讲,所谓这个字歪了,那个字倒了,就是重心不稳。我们在看楷书的时候更能感觉到,行书也一样。但还不够,行书的结体要求是倚正相错。字既要正的,也要有左右摇摆,这个重心虽然是平稳的,但是要有动荡感而不能一味的平正死板。比如,米芾行书字结构左倾者居多(图1-14),苏轼行书的字结构则以右倾者为主(图1-15)。

Image

图1-14 米芾行书字结构多左倾

Image

图1-15苏轼行书字结构多右倾

2. 开合有度,疏密得宜

行书的结体还要求开合有度,要有疏密变化。要避免没有开合、没有疏密,就像印刷体一样等距离。王羲之讲:“若上下齐整,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谓开合,就是将一个字的某一部分笔画写得紧密,同时另外一部分笔画写得疏朗。组成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多者宜密少者宜疏,这是一般的原则。一个字中也有笔画多少的不同配置,结字原则也相类似。但在具体书法创作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应用。

Image

图 1-16 《集王圣教序》中结体的疏密、开合

3. 随势赋形,同字异构

行书在书写过程当中的笔势连带很凸显,我们在书写过程当中,有时候就需要根据笔势去结构造型,不能一味地根据脑子当中像楷书那种固有的形式去写,这就是随势赋形。因此,行书中识势很重要。而当出现相同的字时,大家一定要想办法“变形”,避免万字雷同。这在王羲之书法中尤其体现得相当明显,著名的例子,是《兰亭序》中20个“之”字同字异构各不相同, 另外“羲之”的签名也是变化多端。

Image

图 1-17 王羲之不同的签名

4. 前后相随,灵活多变

行书是前后连贯书写的,在书写过程中要前后要连贯、灵活多变,不能拘泥一种书写方式。行书的偏旁来源于楷书与草书,其灵活度极大,我们在书写中既可以将其写得正一些,也可以写得草一些;既可以写得长一些,也可以写得短一些,根据需要灵活多变。例如,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写得左右参差,犹如“老妇携幼”,或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或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既有对比有协调。诚如包世臣所言,“大小颇相径庭,如老妇携幼。” 当然,一个字变了以后,下面的字也要随之变化。

Image

图 1-18 《集王圣教序》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