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唐太宗崇尚王羲之书法而贬抑王献之,亲撰《王羲之传论》,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并收天下王字入内府,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也在唐太宗的授意下,由大臣萧翼不惜用计从辩才和尚处赚得。据传,《兰亭序》真迹已随唐太宗入昭陵,但有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的摹本、临本存世,我们尚能一睹右军书法风貌。

1. 尚法阶段

(1)唐太宗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身体力行,其代表作《温泉铭》(图2-4)和《晋祠铭》在王字面貌基础上增强运笔的提按,潇洒倜傥。初唐兴起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高潮。

Image

图2-4 唐太宗《温泉铭》局部

(2)欧阳询

初唐四大家中的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沙)人。其行书《梦奠帖》《张翰帖》,方笔铺毫,骨力洞达,其内擫笔法可谓直接王右军。

(3)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图2-5),笔法细腻,线条劲挺,生动自然,是从《兰亭序》中化出。

Image

图2-5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局部)

(4)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浙江杭州)人。行书《枯树赋》,活泼生动,一派王字风范。

(5)陆柬之

陆柬之(585—638),唐吴(江苏苏州)人,虞世南外甥。行书《文赋》,着力规模《兰亭序》,用笔细腻,字形趋向行楷又偶尔间以草书。

(6)僧人怀仁

此外,唐代还兴起了集王字的风气。如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法而成《集王圣教序》,僧大雅集王羲之书法的《兴福寺半截碑》等,成为后世学习王羲之行书的重要范本。

2. 变法阶段

后人称唐人尚法,就行书而言,前期崇尚的是二王法,或者说更多的是传承王羲之之“法”。自李邕、颜真卿出,唐人行书进入了变法阶段。

(1)李邕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明代董其昌曾将其与王羲之作了一番比较,以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从现存的李邕行书《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图2-6)可以看出,其结体斜画紧结,向右上方取势;笔画有明显的主导倾向,以平行为结构的突出特征。

Image

图2-6 李邕《麓山寺碑》局部

(2)颜真卿

唐代书法变法者首推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山东临沂)人。增任平原太守,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平原、颜鲁公。北宋苏轼称“鲁公变法出新意”。不论是楷书抑或行书,颜真卿都是二王以后书法的又一座高峰。与王羲之相较,颜真卿书左右对称,正面示人,风格雄强;运笔以中锋、藏锋为主,改变了东晋时中、侧并用,方笔占重要地位的传统;并且笔画粗细变化不强烈,线条中锋圆润,有篆籀气。颜真卿流传至今的行书,有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刻帖《争座位帖》(图2-7),以及传为颜真卿墨迹尺牍的《刘中使帖》(图2-8)等。

Image

图2-7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Image

图2-8 颜真卿《刘中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