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的存在,使短暂的五代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北宋黄庭坚曾作诗赞赏其书法:“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别署希维居士,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太师,人称杨少师。又因其佯狂,被人称为“杨风子”。杨凝式经常题壁作书,又自行刮去,故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至今可见者唯《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夏热帖》《神仙起居法》等数件而已。
《韭花帖》(图2-9)笔法上取法于王羲之《兰亭序》,又善于将字内空间作出巧妙而合理的安排,使结体似斜而反正。章法上将字距、行距在欧阳询《梦奠帖》基础上进一步拉开,营造出整体疏朗空灵、洒脱俊美的审美意境。《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更多取法于颜真卿行书《祭侄稿》《争座位帖》笔意,线条圆转,点画左右开张,错落有致,顿挫、呼应感强。结体外紧内松、外密内疏,字与字之间大小对比强烈,字距行距茂密,又不失疏散、雅逸的风韵。杨凝式书法既学王羲之,又取法颜真卿,既是前代书风的总结,又是后代书风的先声,是唐代书法与宋代书法之间过渡的桥梁,在书法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图2-9 杨凝式《韭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