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推行重文轻武之策,文人士大夫参与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的时代。书家多是通过科举出身而跻身国家行政管理的文人,宽松的文化政策、士大夫的心态促使他们对待书法时,更讲究意趣与韵味,并开始强调书家个人的修养与学问。宋人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后世概论曰“尚意”。宋代尚意书家,以苏、黄、米、蔡四家为代表。
1.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文学、艺术开一代风气,不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镇,也是深受历代人们喜爱的重要人物。于书法之道,自称 “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倡导“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书学观。主张书法功夫——“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的同时,又强调修养、学问对书家的重要性——“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行书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和《李白仙诗卷》(图2-10)等。尤以《黄州寒食诗帖》最著名,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呈现以提按为主的运笔方式,与唐以前行书笔法有别。主要是楷书提按笔法对行书的影响。字形扁平肥腴,抬高右肩,撇捺舒展。
图2-10 苏轼《李白仙诗卷》
2.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江西修水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创始人。论书法尤重“韵”,“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黄庭坚的书法与其诗歌创作类似,主张创新,认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的行书,在运笔过程中有意增强了提按顿挫,结构呈中宫收紧四面散开的辐射状,一字中笔画多处断开。黄庭坚的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卷》(图2-11)、《经伏波神祠》和《华严疏》等。
图2-11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局部)
3.米芾
宋四家中要论对于书法艺术之痴、用功之勤,米芾当首屈一指。米芾(1051—1107),原名黻,41岁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人称米南宫、米海岳、米襄阳。他说,学书需他好俱忘乃入神,自己也是“一日不书,则思涩也”,于书法真是全身心投入。米芾书法崇尚晋人,将自己书斋取名“宝晋斋”,学书走的也是一条“集古创新”之路,“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米芾运笔似“风墙阵马,沉着痛快”,自称“刷字”,而且善于学习,往往将二王书法中不经意的运笔,转化成自己的米家特色笔法,如他大量使用的“蟹爪钩”,即出自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米芾的行书代表作有《蜀素贴》(图2-12)、《苕溪诗帖》和《虹县诗》等。
图2-12米芾《蜀素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