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建立的元代,似有断裂汉文化传统之危险。书法之道,赖有赵孟頫高扬的复古大旗,终得道统延续。
1.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湖州)人。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艺术全才,诗文、书画、乐律无所不精。书法之楷书不但跻身“欧颜柳赵”四大家之一,而且正、草、篆、隶、行兼善。赵孟頫笔法精熟,能“日书万字”。其行书运笔平易浅近、细腻温润,结体秀美,一派“唯美主义”气息,深受世人喜爱。
赵孟頫行书可分为三类:一是临摹古帖,如《临圣教序》《临定武兰亭》等;一类为其行书手札,如《赵孟頫十札卷》《与鲜于伯机尺牍册》等;一是以前人文辞创作的作品,如《前后赤壁赋》(图2-13)《归去来兮辞》《洛神赋》等。
图2-13 赵孟頫《赤壁赋》局部
赵孟頫虽因仕元而为人诟病,然终不能掩其书。元代是赵孟頫书法的时代,也是少数民族书家最多的时代,诸多善书者都聚集在赵氏书风之下,如鲜于枢(1256—1301)、康里巎巎(1295—1345)等。
2.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铁笛子、抱遗老人,会稽(浙江绍兴)人。书法结构生拙、紧密、诡异,字形大小悬殊,章法布局如天女散花。代表作《真镜庵摹缘疏》(图2-14)和《城南唱和诗》等。
图2-14 杨维桢《真镜庵摹缘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