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是行书字形构形中最小的笔画单位,但变化多端。它一方面是构成字形的基本笔画,另一方面又是书写过程中节奏、笔势的重要载体。就点的运笔动作而言,不外乎顺时针运笔与逆时针运笔两类。
1. 顺时针运笔
顺时针运笔形成的点是其基本形,表达的是侧势。多以顺锋起笔,回锋收笔。收笔时笔锋或藏或露各显其态。藏锋的点显得含蓄静穆,如“太”“帝”“湍”(图4-22)等字。收笔的露锋又往往与下一笔形成笔势的紧密连接,如“立”“况”“序”(图4-23)等字。
竖点、枣核点、横点
图4-22 “太”“帝”“湍”
图4-23 “立”“况”“序”
2. 逆时针运笔
逆时针的点往往处在字的左边位置,与右边笔画构成呼应关系,因此也多是露锋收笔,表现“点“活泼生动的特点,如“八”“难”“故”“烟”“欸”(图4-24)等字。当然,逆时针运笔的“点”也有藏锋收笔的,侧势随之转换成了纵势,有稳如泰山之感,形状有时也变成了三角形。如图4-25中,两个“心”字最左边的“点”。
图4-24 “八”“难”“故”“烟”“欸”字
图4-25 两个“心”
3. 点的变化
《集王圣教序》不但有各种形态丰富的单个“点”,还有两点、三点组合起来的变化,现简要列举如下。
(1)竖点
竖点,顺锋起笔后行笔如写短竖,最后顺时针出峰收笔,如“宝”“字”(图4-26)字。
图4-26 “宝”和“字”
(2)枣核点
枣核点形似枣核,起笔时顺锋直落,重按中锋行笔,收笔时顺势提笔露锋。此“点”多见于晋唐法帖中,如“契”“界”“谛”(图4-27)字。
图4-27 “契”“界”“谛”
(3)横点
横点应顺时针运笔而取横势,如“未”“不”字(图4-28)。
图4-28 “未”“不”
(4)垂点
垂点形似下垂,收笔向下顺势出峰收笔,如“”“武”字(图4-29)。
图4-29 “”“武”
(5)两点组合
两点组合的字有“宗”“火”“六”“以”“花”(图4-30)等字。
图4-30 “宗”“火”“六”“以”“花”
(6)三点组合
三点组合的字有“舜”“添”“忽”“无”(图4-31)等字。
图4-31 “舜”“添”“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