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捺恰如人的手脚,对表现一个字的姿势和动态具有重要作用。撇画的基本运笔是起笔先重按,渐行渐提,形成先粗后细的形态。然而,在行书中又有多种变化。
1. 基本笔法
(1)逆锋起笔,出锋收笔
如图4-32所示,书写时,笔锋先从右上方快速入纸,随即转向左下方,形成逆锋起笔。行笔中锋才能保证出锋的挺拔有力。短撇短促,行笔较快,长撇稍缓,运笔流流畅。撇画自身以稍带弧度为佳。
图4-32 逆锋起笔,出锋收笔
(2)露锋起笔,出锋收笔
如图4-33所示,书写时,露锋入纸处或具一定弧度,转中锋行笔,渐行渐提,出锋收笔。收笔锋尖处乃笔力之所聚,宜留住笔而不应一滑而过。
图4-33 露锋起笔,出锋收笔
(3)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如图4-34所示,书写时,此类撇画重在收笔处回锋带钩,以贯通下一笔之笔势,其出锋之钩或上或下,全赖下一笔位置。整个撇画之粗细变化不甚明显,为收笔蓄力出锋作准备,运笔宜沉着肯定。
图4-34 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4)露锋起笔,回锋收笔
如图4-35所示,书写时,露锋起笔即入中锋,故线条饱满。渐行渐用力,至收笔处或藏锋式回锋或出锋式回锋,乃至驻锋式回锋。力沉笔稳,才能写好此类撇画。
图4-35 露锋起笔,回锋收笔
2. 撇画的变化
撇画在构字中会因所处位置而产生各种变化,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撇。变化的原则有方向的变化,长短变化、直弧变化、粗细变化等。或趋向横势或趋向纵势。
(1)短撇与长撇
如图4-36所示,“岳、舜”两字之撇短而处于上,取其横势。“炬、般”两字之撇长而位于字之左侧,取其纵势以便与右边笔画搭配。
图4-36 短撇与长撇
(2)曲头撇
如图4-37所示,书写时,逆锋或顺锋起笔后,先作一弯曲形扭动转笔,再顺势转中锋行笔。
图4-37 曲头撇
(3)方头撇
如图4-38所示,书写时,起笔与收笔皆呈方形,折锋收笔,干脆利索,前后粗细如一,是为特色撇画之一。
图4-38 方头撇
(4)柳叶撇
柳叶撇的中间粗两头细,形如柳叶而得名。如图4-39所示,书写时,顺锋起笔渐行渐按,又渐按渐提,中段用力较重,顺势提笔露锋收笔,要求运笔一气呵成。
图4-39 柳叶撇
(5)反向撇
一般的撇画从右上至左下,略带弧度,走的是顺时针方向。此撇则反之,走逆时针方向,故名反向撇,呈现出向左上方鼓出之行。如图4-40所示,《集王圣教序》中的字更多见于广字头。
图4-40 反向撇
(6)数撇并施
数画并施最忌雷同,要从笔画的起笔收笔、长短粗细、曲直方向等变化之。同时,要遵循笔势的走向以及整体构形的规律,而非盲目地为变而变,如图4-41所示。
图4-41 数撇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