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个基本笔画中捺是最具有“三过其笔”姿态的,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捺是最为恰当的。像其他笔画一样,捺的运笔主要体现在起笔与收笔,但捺画的曲直度、以及它在一个字中的不同位置,均影响了捺的具体形态。
1. 基本笔法
(1)顺锋起笔,出锋收笔
在许多汉字的构形中,撇捺是同时出现的,而且书写时往往前后相连。因此,捺也多顺锋起笔。中锋行笔渐行渐按,至最粗处略顿再提笔出锋收笔。或许是因为我们右手书写捺比写撇更为顺手,故捺的曲折、粗细变化也更多,尤其有了粗重的“捺脚”,给人以平稳厚实之感,如图4-42所示。
图4-42 顺锋起笔,出锋收笔
(2)顺锋起笔,回锋收笔
同样是顺锋起笔,同样具有弯曲度,但在按笔至最深时突然戛然而止,顺势回锋收笔,形成一如刀切般的缺口。或直接往下露锋式回锋收笔,如图4-43所示。
图4-43 顺锋起笔,回锋收笔
(3)逆锋起笔,出锋收笔
若捺画和其前一个笔画连起来书写,则往往形成逆锋起笔。而这前一个笔画往往就是撇或类似于撇的笔画,如图4-44所示。
图4-44 逆锋起笔,出锋收笔
(4)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逆锋起笔的捺,收笔除了出锋还可以回锋。若捺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则回锋往往藏锋,以显蕴籍内涵;若捺并非最后一笔,则回锋时常出锋,与下一笔画形成紧密的笔势连接,如图4-45所示。
图4-45 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5)反捺
比起反向的撇,反捺更为多见。其前一笔画也多是撇画。若以顺时针写反捺,则常常是顺锋起笔,有时还和撇的收笔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圆弧。写完撇画以逆时针方向写反捺,若撇捺连着写多逆锋起笔,断开写则是顺锋起笔,如图4-46所示。
图4-46 反捺
2. 捺的变化原则
如图4-47所示,一个汉字可以有数撇组成,但数个捺构成一个字并不多见。即使被走之底包围的部分有捺画,也常常将其改成类似长点的反捺,以避免一字两个波挑捺出现的单调。隶书中有“雁不双飞”之语,意谓一个隶书字中不出现两个蚕头雁尾的波横,以免乏味。行书中捺的处理方式或许是隶变后残留的隶书遗意。
因此,捺画变化主要集中在单个捺的形态变化,如捺的长短、方向、曲直、正反、弧度等。
图4-47 捺的形态变化